大肠癌是指大肠黏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预后不良,病死比例较高,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大肠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大肠癌,为胃肠道很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直肠癌和肛管癌。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的可能平均可达40%-60%,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开展规范化的手术治疗仍是提高大肠癌治疗结果的关键。
一、什么是大肠癌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在大肠癌发生以前,消除或减少黏膜对致癌物的暴露,抑制或阻断上皮细胞的癌变过程,从而防止肿瘤的发生。这些措施包括饮食干预、化学预防和治疗大肠癌前病变。二级预防指对结肠癌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以期发现无症状的临床前肿瘤患者,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以防止癌变的发生及发展。三级预防是对临床上肿瘤患者积极治疗,延长寿命,减少复发。
二、大肠癌一级预防的内容有哪些?
肿瘤发生之前,阻断大肠黏膜上皮的癌变过程,防止大肠癌的发生,包括饮食干预、化学预防和治疗癌前病变。部分遗传性大肠癌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Lynch综合征等仅占全部大肠癌的6%,绝大部分的散发性大肠癌与环境因素尤其是饮食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1)饮食干预:多食膳食纤维
1、稀释吸收粪便中的致癌物,减少食物残渣在大肠内的停留时间,减少肠黏膜对致癌物的暴露。
2、改变胆酸代谢,降低结肠的pH,增高短链脂肪酸的产生。3、但近年的几个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未能证实增加膳食纤维在4年内的保护作用。
(2)化学预防:钙离子可能预防大肠癌。服用阿司匹林对散发者有降低复发息肉作用,对FAP短期的临床试验可支持腺瘤消退,但未能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
(3)治疗癌前病变:资料表明大肠腺瘤未摘除者在10年内发生大肠癌的可能为14%,而20年内发生近四分之一。
三、大肠癌二级预防的内容有哪些?
(1)直肠指检:简单实用。
(2)内镜检查:研究表明曾做过乙状结肠镜检者比未做过镜检者死于远 端结肠和直肠癌的危险性降低70%-90%。据国人3000多例大肠癌的统计,结肠镜作为简便而相对可靠的复筛或诊断方法对大肠癌的确诊是有助的。国外也将60cm肠镜作为大肠癌筛查手段之一。
(3)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敏感性比较低,但较安全、痛苦小且易为患者接受,仍可作为筛检手段之一。
我国目前推荐的大肠癌的筛检方案
大于等于40岁,具有以下一项者为高危对象:
(1) 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2) 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史。
(3) 本人有癌或肠息肉史。
(4) 同时具有以下两项或以上者:慢性便秘,慢性腹泻,黏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史(比如离婚。近亲家属死亡等)、慢性阑尾炎史。
因此,对高危对象做肠镜检查,阳性者按原则处理:阴性者每年复查1次粪便隐血试验。复筛检出肿瘤,按肿瘤治疗原则处理。检出息肉每3-5年复查一次为宜。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牛奶从营养品到防癌食品 下一篇:如何早期预防卵巢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