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一旦被诊断为癌症,病人心理受到很大的打击,会出现一系列心理变化,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从心理上积极的预防癌症。那么,癌症病人的心理预防要度过哪些变化期呢?
一、癌症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
1.确诊前病人的心理变化
由于医学知识日益普及以及人们警惕性的提高,如果一个人身上发现肿物,他便首先想到癌症。这种预感会引起患者焦虑和恐惧,促使他求医。在医生检查和确诊期间,病人常常踌躇于两种观念之间:“是癌?”“不是癌?”,这使得病人时而感到焦虑、恐惧,时而怀有希望。病人怕的是经检查确诊为癌,所希望的是医生证实自己不过虚惊一场。这种心态可一直延续到病人获知或由种种迹象猜测到真相时为止。
2.得知患有癌症后的心理反应
病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消息之后,其心理反应大致分为四期。
(1)休克-恐惧期
(2)否认-怀疑期
(3)愤怒-沮丧期
(4)接受-适应期
3.治疗阶段病人的心理变化
进入治疗阶段后,病人情绪往往随病情而变。当病情因治疗好转了时,病人的焦虑、恐惧与抑郁情绪暂缓解,心头升起希望之光;如果治疗未治疗后的情况,则希望破灭,焦虑、恐惧再次占据心头,甚至使病人失去继续治疗的信心。有些病人可产生较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出现幻视、幻听、定向障碍、精神错乱、谵妄、嗜睡和智能障碍,也可发生人格的变化。
二、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1.告知癌症诊断的原则
癌症诊断明确后,困扰许多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的第一个问题可能是要不要将诊断告诉病人。
国外许多医护人员认为,一旦明确诊断,便应当将真相连同治疗计划一起告诉病人,理由。
国内通常的作法是将诊断告诉病人家属,当病人问起时,医护人员或家属断然否认,或支吾搪塞。这种做法的好处是:
①使家属有所准备,为病人安排治疗。
②可为病人留下心理调适的时间,避免告知诊断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
2.纠正错误认识
病人的许多消极心理反应均来自于“癌症等于死亡”的错误认识。因此医护人员应向病人灌输科学的医学知识,一方面承认癌症是种严重的疾病;另一方面使病人相信只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癌症是可以治疗的,即使不能治疗也可与癌症长期共存。请治治疗结果果好的病人现身说法,有时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3.引导病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帮助病人适时地发泄愤怒,疏泄紧张情绪。运用一些放松技术调整情绪。改变认知,重新评价事件,寻找生命中的闪光点,看到希望。即使疾病不能治疗,也应适应现实,平静地接受现实。
4.情绪支持
医护人员和家属亲友为病人提供情绪支持,通过安慰、鼓励、劝导等手段,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使病人能怀有信心和希望。
因此,癌症病人在度过心理预防是一道坎,我们主张是依据每个病人的人格特征,应对准备等,审慎灵活地决定是否告之病人的真相。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上班族需防四类食物易致癌 下一篇:不同肠肿瘤的早期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