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为一种恶变度极高,诊疗较为困难的消化系恶性癌瘤,有调查证实,近九成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其发病的可能和死亡人数近年来明显上升。胰腺癌早期的确认的可能不高,手术死亡人数较高,而预后很低。本病发病的可能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5~2:1,男性患者远较绝经前的妇女多见,绝经后妇女的发病的可能与男性相仿。
胰腺癌的前期症状是什么?
1、腹痛:为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多见于胰体及胰尾癌,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右上腹,性质为绞痛,阵发性或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钝痛,大多向腰背部放射,卧位及晚间加重,坐、立、前倾位或走动时疼痛可减轻。
2、黄疸: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可有黄疸,一般胰头癌黄疸较多见,且出现较早,癌肿局限于体、尾部时多无黄疸。黄疸多属阻塞性,呈进行性加深,伴有皮肤瘙痒,尿色如浓茶,粪便成陶土色。大多是因为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引起,少数是由于胰体尾癌转移至肝内或肝/胆总管淋巴结所致。
约90%患者有迅速而显著发展的体重减轻,在胰腺癌晚期常伴有恶质。 消瘦原因包括癌的消耗,食欲不振,焦虑,失眠,消化和吸收障碍等。
乏力与食欲不振甚为常见,尚可伴有腹泻便秘、腹胀、恶心等胃肠道症状。部分病例可出现脂肪泻和高血糖、糖尿。 不喜欢脂肪性菜肴,也会出现脂肪性下痢,这是脂肪未被消化,而和粪便混合、排泄出来的下痢症状。
由于癌肿溃烂或感染,亦可因继发胆管感染而出现发热。
部分胰腺体、尾部癌肿可见肢体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而造成局部肢体浮肿。
胰腺癌的初期症状包括体格检查早期一般无明显体征。典型者可见消瘦、黄疸、上腹部压痛。晚期可于上腹部触及结节状、质硬之肿块。如黄疸伴有胆囊肿大,则为胰头癌的重要依据。由于胆汁淤积,常可扪及肝脏肿大。如癌肿压迫脾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时,可扪及脾肿大。
胰腺癌的体征表现!
1、上腹部压痛:是胰腺癌早期体征。随着病情进展,影响内脏被膜所致的牵拉反应,会使疼痛日益加重。
2、肝脾肿大:约70%的患者因肝瘀血导致肝肿大。若癌栓阻塞脾静脉时可扪及脾肿大。
3、胆囊肿大:黄疸并伴有可触及到的肿大的胆囊是胰头癌的主要体征。
4、腹部包块:由于胰腺深藏于腹腔后部,一般不易触及癌肿本身,但在晚期胰腺癌深触诊时可扪及固定、坚硬的结节样包块。
5、腹水征:胰腺癌晚期因腹膜转移、门静脉血栓形成或癌肿压迫门静脉,可有腹水征表现。
6、腹部血管杂音:胰腺癌压迫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或脾动脉时,腹部可出现吹风样血管杂音。
7、血栓性静脉炎:胰腺癌患者可出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或小腿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8、淋巴结肿大:晚期胰腺癌患者可在颈部、腋下等处扪及肿大的淋巴结。
胰腺癌的病理!
胰腺癌的病理机制有:
1、正需,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脏腑功能减弱,尤其是肝脾功能虚弱,气血运行不畅,瘀滞而为肿块;或湿毒之邪乘虚而侵,发为癌肿。
2、湿毒,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聚湿生痰,凝成肿块。
3、气滞血瘀,饮食不节,健运失司,聚湿生痰,或情志不遂,肝失疏泄,导致气机不畅,血行受阻,气血凝结,日久而为癌肿。
由于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造成人体的加速酸化,酸性体质引起人体代谢循环的变慢,正常细胞的活性变弱,细胞缺氧,引起器官的病变,造成内分泌的失衡,形成胰腺炎,或是胰管增生等慢性病。
体液酸化造成细胞溶氧量的下降,当下降到正常值的65%时,就会导致细胞的死亡,而有不惜改变自己染色体生存的细胞,这就变成了癌细胞。
与胰腺癌有关的职业是与化学物质和金属接触的工作,化疗污染会造成细胞的突变,而突变的细胞在酸性体液中又会疯长,这又是得胰腺癌的一大原因。
及时了解胰腺癌的病理,早期预防胰腺癌的发生。调整胰腺癌患者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使内环境变为利于正常细胞的生长,抑制“毫克癌”生长和转移灶的形成,使恶性肿瘤的复发转移速度大大减缓。
胰腺癌的病理分类!
胰腺癌的病理分类比较复杂,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病理分类日趋完善。
1.导管腺癌 占胰腺恶性肿瘤的80%-90%。又称导管细胞来源的腺癌。大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约2/3的病例肿瘤累及胰头,导致胆道阻塞和黄疽;1/3病例肿瘤位于胰体、胰尾或两者交界处,患者常出现疼痛或(和)体重减轻。导管腺癌不论在什么部位生长都很快,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或手术时巳扩散。突出的表现是直接蔓延至周围器官。累及的组织器官因肿瘤在胰腺头或尾部而不同,可累及腹膜、腹膜后、十二指肠、胃、左肾上腺和脾脏。胰腺周围淋巴结的转移也很常见,转移的淋巴结组群也与肿瘤的原发部位有关。肝脏的血道转移很频繁,也常转移至肾上腺、肺、胸膜及骨,以胰体、胰尾部肿瘤转移多见,脑转移罕见。90%的病例于3年内死亡,手术后5年生存的可能仅为1%-5%。
胰头部位的导管腺癌常为实性,界线不清、质硬、灰白或黄白色,直径多为2-5cm。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少见,或仅出现于肿瘤体积较大时。与胰头部位的导管腺癌相比,胰体或胰局部的导管腺癌常呈弥慢性生长并浸润胰实质。受累的导管和小导管常扩张,其内充满坏死的瘤组织。肿瘤直径常大于5-7cm。
镜下,大多数导管腺癌为高分化或中等分化,由分泌黏液的柱状细胞形成管状或腺样结构。癌细胞常规则单层排列.有时也可见多层排列甚至呈乳头状突出。肿瘤边界清楚,常形成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反应,肿瘤周围的胰腺组织常继发慢性胰腺炎。小分化及低分化腺癌,组织排列更加紊乱,腺腔形成不明显,黏液分泌也减少。癌细胞及核的异型性增大,核分裂相易见。癌细胞常侵犯周围神经,特别是低分化腺癌更容易见到,但应与较罕见的包含在胰腺神经内或周围的良性腺泡或胰岛细胞相鉴别。
免疫组化染色,导管腺癌对胰源性酶类(淀粉酶、脂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常呈阴性;内分泌标记物也常阴性。电镜下,癌细胞与胰腺的导管细胞相似,胞浆内含有黏蛋白颗粒。
2.黏液腺癌 黏液腺癌(又称胶样癌)少见,其发病部位、平均年龄及性别与导管腺癌相似,但病变不同。肿痛产生大量黏液,外观胶冻状。镜下由大量黏液池构成,其内悬浮着肿瘤性腺上皮,也可见到分散悬浮的印戒细胞。黏液性囊腺癌及导管内黏液性肿瘤恶性程度低,须与黏液腺癌鉴别。少数普通的导管腺癌,部分区域可出现富含黏液的细胞,甚至形成黏液湖,界于典型的导管腺癌和典型的黏液腺癌之间。
3.腺鳞癌 腺鳞癌(又称腺棘皮癌、新液表皮样癌)可能是导管腺癌的又一个亚型。肿瘤由不同比例的腺癌和鳞癌成分混合而成。鳞癌成分可以很多,很难见到或不见腺癌成分,以往被称做“胰腺鳞癌”,但观察多个组织块仍见到腺癌成分。有时腺鳞癌中也可出现一些间变细胞巢。
4.微腺腺癌 又称小腺体癌,罕见。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导管腺癌的一个特殊类型,也有人建议将其称”中间细脑”(即细胞既有腺泡细胞的特点,又有内分泌细胞的特点)恶性肿瘤。小腺体癌常为浸润性生长,肿瘤体积大(平均14cm),常有广泛的坏死。镜下,肿瘤内小细胞或中等大小的细胞构成实性团,中间隔以纤维组织,可见小菊形团样小腺体。这些腺体可以分泌黏液,但比一般的导管腺癌少。
另外,还有大嗜酸颗粒细胞性癌、透明细胞癌、多形性癌、浆液性微囊性肿瘤、黏液性爱囊性肿瘤、腺泡细胞癌、腺泡细胞囊腺癌等。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