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近年来发病的可能上升与环境有着很大联系,但是近期专家的研究还表明,心理因素同样可以成为癌症的诱因。五十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莱西曾对一组癌症患者的生活史做过调查,他发现这些患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从童年时开始便留下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他们或早年丧母,或青年失恋,或中年丧偶,或老年失子。所有这些精神刺激,使他们变得沉默寡言。
孤影自怜,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工作缺乏热忱,进而抑郁悲伤、情绪紧张、精神压力沉重。德国科学家巴特鲁施博士在研究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时发现,病情发生有较明显的10位病人中,有9个与绝望、孤独的心情有关。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对早期施行手术治疗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实行预后观察,结果对治治疗结果果表示怀疑,情绪压抑焦虑者,病情常常复发且预后不良。美国一学者曾对8000名癌症病人进行调查,其大多数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都发生在失望、孤独和其它沉重打击与精神压力频繁发生的时期。我国也有调查资料表明,许多癌症患者发病前半年有较大精神刺激,其人数超过50%以上。
心理因素为何能引起癌症的发生呢?根据目前的研究,原因主要是不良情绪能对机体免疫机能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功能。在健康人的体内,虽然正常细胞也存在着发生突变而成为癌细胞的可能,但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在这些细胞增殖之前,及时地将它们破坏和消灭。但是,如果人的情绪或其它心理因素长期不好,则会降低体内的免疫功能,从而对癌细胞的肆虐束手无策。
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够经常保持豁达的性格和良好的情绪,培养和维护健全的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对于预防癌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诚如美国得克萨斯州州立癌症研究所所长约翰?卡茨伯格所说:“如果人们从儿童时期就学会克服紧张心理的话,癌症的发生就会相应地降低。”
认知治疗是随着上世纪60-7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方法。所谓“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个对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和看法,如对环境的认识、对事件的见解,对自己、对他人的看法等。
教育:教育即向病人介绍有关疾病、治疗、预后的知识,也包括介绍应对、社会支持、情绪状态对身心影响的知识等,提供应对技能,让病人形成比较客观、正确的认识。
认知重建:认知重建包括帮助病人改变各种不正确的认知和态度,特别是帮助矫正自我失败的消极思维。
言语重构:言语重构是指用具有积极作用的言语替代具有消极作用的言语,但并不改变说话内容的真正目的,从而使病人保持良好情绪的策略。
角色转换:角色转换是指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考虑对方的感受。
向下比较:向下比较是指将自己的病情与比自己情况更糟的病人进行比较。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吸烟也会引发胰腺癌转移? 下一篇:胰腺癌病人需要哪些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