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肿瘤是发生在胰腺的一种常见疾病,但是这种疾病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情况,具体内容如下:
一、 胰腺良性肿瘤
胰腺良性肿瘤,有胰岛细胞瘤、腺瘤、脂肪瘤、纤维瘤等,但均甚少见。
胰岛细胞瘤:
胰岛细胞瘤多发生在胰腺尾部和体部,大多为单发,仅有少数呈多发。肿瘤大小不一,平均直径约1-2厘米。质稍硬,圆形,呈红色或紫红色。胰岛细胞瘤由类似胰岛细胞的瘤细胞组成团块或条索,有结缔组织相隔,约4/5病例为良性,瘤体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界线分明。恶性者仅占1/5,可在早期出现附近淋巴结及肝脏转移。大约20%的胰岛细胞瘤,因胰岛素分泌过多而引起低血糖症。但低血糖与肿瘤不成比例。长期血糖过低,可引起中枢神经血糖供应不足的症状。故患者在空腹时,尤其早餐前或剧烈劳动后,常出现胰岛素休克症状,诸如疲乏无力,困惑不安,甚至出现谵妄、惊厥、昏迷等现象。在发病时,血糖常在50毫克%以下,若当即口服或静注葡萄糖液后,上述症状很快消失,而此类病人常因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多次进食,口服糖类而引起肥胖症。
胰腺囊肿:
胰腺囊肿的种类很多,除囊性腺瘤、囊性腺癌、畸胎瘤外,还有由于发育不全引起的囊肿如纤维囊性病、皮样囊肿;由于某种外伤及间接外伤,手术创伤所引起的囊肿;潴留囊肿等。这些非肿瘤性囊肿虽非真正肿瘤,但他们有与肿瘤极为相似之外貌,故于此结合起来略加叙述。
胰腺囊肿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 肿瘤性囊肿:多与手术中或尸检中发现,占胰腺囊肿的10%。发生于胰腺的尾部,并有一层纤维包膜,内含粘液样物质,偶尔也有血液样物,囊肿的内层有乳头状突出。若囊肿迅速增大,并发上腹部、背部明显疼痛时,应当怀疑有恶变的可能。
2、 真性胰腺囊肿:多发生于胰腺组织内,潴留性囊肿系由于胰腺管堵塞所致,常为结石、肿瘤、或慢性胰腺炎等因素所引起。出血性及淋巴囊肿多在胰腺损伤后发生。包虫囊肿及皮样囊肿则极为罕见。
3、 假性胰腺囊肿:虽不是真性囊肿,但有肿瘤征象,且较常见。假性胰腺囊肿,是在胰腺组织周围或在小网膜囊内形成外溢液体(胰液、血液及渗出液等)的包囊。约2/3为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1/3为由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假囊肿多发于胰腺体部或尾部。
临床表现:
胰腺囊肿较小时,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囊肿增大压迫周围器官时,可产生上腹部疼痛和左腰背部的牵引痛。囊肿压迫肠道后,可有餐后上腹饱胀或不适感,继则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囊肿压迫胆总管时,可出现黄疸。在炎性或恶性肿瘤时全身症状明显,一般多出现体重减轻及身体消瘦衰弱等。
查体:通常可在上腹部触及一圆形或椭圆形囊状物,表面光滑,并有波动感,但不能移动。约95%囊肿位于上腹部偏左侧。
二、 胰腺恶性肿瘤
胰腺恶性肿瘤中主要为胰腺癌、胰腺肉瘤极为少见。
胰腺癌:
胰腺癌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占癌瘤的4%。多见于40-60岁的男性病人。胰腺癌多发生在胰腺的头部,仅少数发生在胰体和胰尾部。发生于胰头部的癌瘤,与胆总管下端壶腹部的癌或十二指肠乳头癌,从临床角度来看几乎无法区别,特别是手术治疗的方法也类同。所以临床上常将此区域内发生的癌瘤统称为壶腹周围癌。
病理:
胰腺癌绝大多数来自胰管上皮,少数来自胰腺腺泡。
来自胰腺管上皮的癌细胞多呈立方形或柱状,构成腺腔,浸润性强,容易梗阻胰管,致使胰腺肿大,由于引起纤维组织增生,故质地坚硬,常称之为硬性癌。来自腺泡的癌瘤很少见,一般质地柔软,病理组织学上与胰腺腺泡相似。其他如胰腺的鳞状细胞癌则更为少见。
1、胰头癌:约60-80%的胰腺癌发生在胰头部,胰头内可有坚硬结节状之肿物。总胆管下端常被肿瘤包围或侵入,有时还可累及十二指肠。因此可引起胆道扩张,胆囊肿大,肝肿大和阻塞性黄疸。黄疸的特点是日益增深而持久,一般无痛,但也可伴有钝痛或剧痛。胰头癌主要经淋巴道转移,很先转移到胃幽门下、肝及十二指肠和肠系膜上动脉附近的淋巴结,其次,主动脉前及后纵隔淋巴结亦可受累。可以血行转移至肝,形成一些很小的癌结节,但肝脏肿大不明显。
2、胰体和胰尾癌:为一大的结节状肿物,容易生长固定在脊柱上,并迅速牵累胰腺后组织。癌瘤的直接扩展常侵犯胃,致使消化道出血。胰腺体癌因与腹腔神经丛密切相邻,且可侵入神经周围淋巴间隙,故癌瘤常牵累神经干,而引起临床上不能自行缓解的深腹痛忽然背痛。癌瘤侵入门静脉或因腹膜转移导致腹水。癌瘤压迫脾静脉,可使脾脏肿大。胰体和胰尾癌的转移亦较胰头癌为广泛,早期可转移到脾门的淋巴结或直接侵入腹腔淋巴结。血行转移也经常见到,多见于肝、肺及骨等处。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