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用“生老病死”这四个字来形容人的生命历程,这是十分合乎规律的,世上谁不是这样走过来的?人一出生便注定了这样的一条路,只是有的人去刻意回避。其中癌症就占了生老病死的50%,在人身上,各个部位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疾病。但有些疾病是终生不得治,面临着死亡。下面我们来看看癌症之一—胃癌。
对于胃癌的认识,有很多病人对它不够了解。临床上胃癌的发病主要源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胃恶性肿瘤的95%。胃癌在我国发病的可能很高,死亡人数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全国胃癌平均死亡人数高达20/10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约3∶1。发病年龄高峰为50岁~60岁。在我国以山东、浙江、上海、福建等沿海地区为胃癌高发区。
首先,要及时发现胃癌的早期症状及信号:
一般来说,据众多的病人反应,在早期胃癌是没有太大的症状。只是会有偶尔胃不舒服的感觉,正因为这样,上腹部不适、隐痛这是胃癌常见的症状,多数胃癌病人发病初期都有上腹部不适、隐痛的症状,或心窝部隐隐作痛。疼痛常捉摸不定,无明显规律,有时还伴有反酸、上腹部闷胀感、服用一般胃药后症状可暂时缓解,使得医生和病人都易忽视作进一步的检查。
纳差、乏力及消瘦这是由于患胃癌后胃内消化液分泌减少,胃的蠕动功能失调,加之进食后上腹部不适疼痛,因而进食减少、纳差,导致乏力消瘦。恶心、呕吐如果癌肿发生在幽门窦部,容易造成幽门部分或完全梗阻,出现恶心、食后上腹部饱胀感及呕吐。如果癌肿发生在贲门部,可出现进食不畅,逐步发展为吞咽困难和食物返流。
呕血、黑便如果胃癌的癌肿生长侵袭到相邻血管,便会导致出血,轻者表现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重者表现为排柏油样黑便。如果出血凶猛,会发生呕血。根据全国胃癌协作组对400例早期胃癌的症状分析,发现早期胃癌病人上腹部痛占83?3%;上腹部不适占36%;胃部闷胀感占37?8%;食欲减退占39.5%;反酸占37.5%;消瘦占33.8%。
这些信号虽然都不够典型,特异性也不强,但对于四十岁以上的人,如果没有胃病史而近期内出现上述症状,切不可轻易认为是一般胃病,要高度重视,争取作更详细的检查。原有胃病者如果原有症状出现变化或加重者,也要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
其次,胃的癌前病变,又称癌前期疾病,是指如果患者出现这些疾病或临床状态,那么患胃癌的危险性就会明显增加。胃的癌前病变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残胃。
1、慢性萎缩性胃炎
实验证明,胃粘膜内的壁细胞萎缩,胃酸分泌量减少,有利于胃内硝酸盐还原酶阳性细菌的繁殖,从而促进胃内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内源性合成,这样就增加了胃内致癌物的浓度。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排空时间延长,增加了致癌物与胃粘膜的接触时间,从而增加了胃癌发生的危险。统计资料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比例为12%~71%。
2、胃息肉
统计资料表明,胃息肉的癌变比例为0%~50%。多发性息肉的癌变比例高于单发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的癌变比例高于炎症性息肉。对于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且广基无蒂者,因其易于癌变,应积极予以手术切除。
3、胃溃疡
实验证明,溃疡周围的胃粘膜上皮细胞在反复炎症刺激和修复过程中,再生的上皮细胞易遭受致癌因素的刺激而发生癌变。统计资料表明,胃溃疡的癌变比例为1%~5%。
4、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残胃
因胃或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丧失了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破坏了胃粘膜上皮表面的脂蛋白层,从而降低了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其次,在切除了胃窦后,胃泌素分泌量减少,大大削弱了胃粘膜上皮的营养和屏障功能;另外,胃窦被切除后,胃酸分泌减少,有利于硝酸还原酶阳性细菌的生长繁殖,促进了亚硝胺在胃内的合成,使致癌物亚硝胺在胃内的浓度增加。所有这些,都增加了患胃癌的危险性。统计资料表明,残胃癌的发生的可能为0.5%~6%。
总之,通过上面的了解及认识,我们一定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上的疾病及身边所有的人。
对于胃癌的认识,有很多病人对它不够了解。临床上胃癌的发病主要源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胃恶性肿瘤的95%。胃癌在我国发病的可能很高,死亡人数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全国胃癌平均死亡人数高达20/10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约3∶1。发病年龄高峰为50岁~60岁。在我国以山东、浙江、上海、福建等沿海地区为胃癌高发区。
首先,要及时发现胃癌的早期症状及信号:
一般来说,据众多的病人反应,在早期胃癌是没有太大的症状。只是会有偶尔胃不舒服的感觉,正因为这样,上腹部不适、隐痛这是胃癌常见的症状,多数胃癌病人发病初期都有上腹部不适、隐痛的症状,或心窝部隐隐作痛。疼痛常捉摸不定,无明显规律,有时还伴有反酸、上腹部闷胀感、服用一般胃药后症状可暂时缓解,使得医生和病人都易忽视作进一步的检查。
纳差、乏力及消瘦这是由于患胃癌后胃内消化液分泌减少,胃的蠕动功能失调,加之进食后上腹部不适疼痛,因而进食减少、纳差,导致乏力消瘦。恶心、呕吐如果癌肿发生在幽门窦部,容易造成幽门部分或完全梗阻,出现恶心、食后上腹部饱胀感及呕吐。如果癌肿发生在贲门部,可出现进食不畅,逐步发展为吞咽困难和食物返流。
呕血、黑便如果胃癌的癌肿生长侵袭到相邻血管,便会导致出血,轻者表现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重者表现为排柏油样黑便。如果出血凶猛,会发生呕血。根据全国胃癌协作组对400例早期胃癌的症状分析,发现早期胃癌病人上腹部痛占83?3%;上腹部不适占36%;胃部闷胀感占37?8%;食欲减退占39.5%;反酸占37.5%;消瘦占33.8%。
这些信号虽然都不够典型,特异性也不强,但对于四十岁以上的人,如果没有胃病史而近期内出现上述症状,切不可轻易认为是一般胃病,要高度重视,争取作更详细的检查。原有胃病者如果原有症状出现变化或加重者,也要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
其次,胃的癌前病变,又称癌前期疾病,是指如果患者出现这些疾病或临床状态,那么患胃癌的危险性就会明显增加。胃的癌前病变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残胃。
1、慢性萎缩性胃炎
实验证明,胃粘膜内的壁细胞萎缩,胃酸分泌量减少,有利于胃内硝酸盐还原酶阳性细菌的繁殖,从而促进胃内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内源性合成,这样就增加了胃内致癌物的浓度。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排空时间延长,增加了致癌物与胃粘膜的接触时间,从而增加了胃癌发生的危险。统计资料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比例为12%~71%。
2、胃息肉
统计资料表明,胃息肉的癌变比例为0%~50%。多发性息肉的癌变比例高于单发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的癌变比例高于炎症性息肉。对于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且广基无蒂者,因其易于癌变,应积极予以手术切除。
3、胃溃疡
实验证明,溃疡周围的胃粘膜上皮细胞在反复炎症刺激和修复过程中,再生的上皮细胞易遭受致癌因素的刺激而发生癌变。统计资料表明,胃溃疡的癌变比例为1%~5%。
4、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残胃
因胃或十二指肠良性疾病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丧失了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破坏了胃粘膜上皮表面的脂蛋白层,从而降低了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其次,在切除了胃窦后,胃泌素分泌量减少,大大削弱了胃粘膜上皮的营养和屏障功能;另外,胃窦被切除后,胃酸分泌减少,有利于硝酸还原酶阳性细菌的生长繁殖,促进了亚硝胺在胃内的合成,使致癌物亚硝胺在胃内的浓度增加。所有这些,都增加了患胃癌的危险性。统计资料表明,残胃癌的发生的可能为0.5%~6%。
总之,通过上面的了解及认识,我们一定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上的疾病及身边所有的人。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