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胃癌就是胃切除手术,是指胃部分切除,一般只切去2/3。胃切除后并不等于不会再发生胃癌,切除后残胃得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临床资料表明,胃切除术后,患胃癌的比例为1%~11%,占胃癌总数的0.4%~5.5%,医生将它称为残胃胃癌,简称残胃癌,一般发生在手术后5~10年,以长在吻合口胃侧和胃底贲门部为常见。
产生残胃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胃切除后,胃丧失了正常的幽门功能,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和胰酶能溶解黏膜上皮细胞,加速细胞分裂,从而破坏胃黏膜的屏障作用,致使致癌物渗入到细胞内,引起糜烂、出血、溃疡、萎缩,后逐步演变成癌。
一般来说,患残胃癌后并无特异性症状,临床表现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差不多。胃切除后5年如果出现下述症状则应警惕:
1、上腹部饱胀,疼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经药物治疗无效。
2、上消化道少量出血,大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经药物治疗无好转。
3、不明原因的消瘦或贫血。
自1922年Balfour提出胃良性病术后可产生胃癌后,残胃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癌前状态为人们所关注,1926年Beatson首先报道了胃大部切除术术后胃癌的发生,使其为人所知,予以重视。胃的良性病变和胃癌术后究竟需要经过多少年残胃所发生的癌才能够定义为残胃癌,这一问题经过了长期的研究探讨,目前大致取得共识,多数学者认为胃的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及胃癌行完全医治性切除术10年以上残胃内所发生的癌定义为残胃癌。
超声内镜作为内窥镜与超声仪的统一体,避免了胃肠道内气体对体表超声干扰这一难题,是主要的消化道肿瘤的分期工具。其可以清晰显示胃壁5层结构,对于早期胃癌T分期准确性为70%-80%;对于进展期胃癌的T分期平均准确性在80%以上,对于胃周第一、二站淋巴结转移N分期的准确性在60-70%。
在UICC 2001版胃癌TNM分期中,采用界定转移淋巴结数目分期的标准,此次研究中,我们判断转移淋巴结的超声内镜图像标准为椭圆形或圆形,低回声,边界清晰,淋巴结皮质髓质分界欠清,很大直径大于1cm, 但应注意联合腹部增强CT术前分期是十分必要的。
在对比良性病变术后残胃癌和胃癌术后残胃新生癌病例中可以发现,良性病变术后残胃癌其淋巴结转移无论病灶位于胃体、贲门或胃肠吻合口,类似于近端胃癌,集中于胃左动脉根部、脾门及脾动脉干区域;而胃癌术后残胃新生癌淋巴结总数少,转移规律性差。究其原因可能为: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仅处理血管,未清扫胃周淋巴结,故贲门,胃体及吻合口处病灶淋巴可通过胃左动脉,胃短动脉及胃网膜左动脉区域回流,导致近似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但首次手术为胃癌完全医治术时,已经进行广泛淋巴结清扫,导致淋巴回流障碍、发生通过交通支或上行转移,例如胸下段食管旁淋巴结转移。
残胃患者应进行定期胃镜查体,避免首发症状出现时病程已经较晚。现在,大量PPI药物的应用使得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锐减,但由于早期胃癌检出比例的提高,手术规范的推广以及全身化疗的发展,胃癌完全医治患者增多;胃癌术后残胃新生癌患者有可能随之增长,所以应严密随访此类患者,促其定期胃镜查体,使其获得早诊早治的机会。
综上所述,超声内镜在残胃癌TN分期中的诊断准确性较高。鉴于其具有无创、可重复性高并易于推广的特点,可以在残胃癌术前分期、手术可切除性评价中予以应用;但因其对于转移淋巴结特异性欠佳且扫查范围有限,须结合腹部CT等外科分期方法。
产生残胃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胃切除后,胃丧失了正常的幽门功能,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和胰酶能溶解黏膜上皮细胞,加速细胞分裂,从而破坏胃黏膜的屏障作用,致使致癌物渗入到细胞内,引起糜烂、出血、溃疡、萎缩,后逐步演变成癌。
一般来说,患残胃癌后并无特异性症状,临床表现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差不多。胃切除后5年如果出现下述症状则应警惕:
1、上腹部饱胀,疼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经药物治疗无效。
2、上消化道少量出血,大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经药物治疗无好转。
3、不明原因的消瘦或贫血。
自1922年Balfour提出胃良性病术后可产生胃癌后,残胃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癌前状态为人们所关注,1926年Beatson首先报道了胃大部切除术术后胃癌的发生,使其为人所知,予以重视。胃的良性病变和胃癌术后究竟需要经过多少年残胃所发生的癌才能够定义为残胃癌,这一问题经过了长期的研究探讨,目前大致取得共识,多数学者认为胃的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及胃癌行完全医治性切除术10年以上残胃内所发生的癌定义为残胃癌。
超声内镜作为内窥镜与超声仪的统一体,避免了胃肠道内气体对体表超声干扰这一难题,是主要的消化道肿瘤的分期工具。其可以清晰显示胃壁5层结构,对于早期胃癌T分期准确性为70%-80%;对于进展期胃癌的T分期平均准确性在80%以上,对于胃周第一、二站淋巴结转移N分期的准确性在60-70%。
在UICC 2001版胃癌TNM分期中,采用界定转移淋巴结数目分期的标准,此次研究中,我们判断转移淋巴结的超声内镜图像标准为椭圆形或圆形,低回声,边界清晰,淋巴结皮质髓质分界欠清,很大直径大于1cm, 但应注意联合腹部增强CT术前分期是十分必要的。
在对比良性病变术后残胃癌和胃癌术后残胃新生癌病例中可以发现,良性病变术后残胃癌其淋巴结转移无论病灶位于胃体、贲门或胃肠吻合口,类似于近端胃癌,集中于胃左动脉根部、脾门及脾动脉干区域;而胃癌术后残胃新生癌淋巴结总数少,转移规律性差。究其原因可能为: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仅处理血管,未清扫胃周淋巴结,故贲门,胃体及吻合口处病灶淋巴可通过胃左动脉,胃短动脉及胃网膜左动脉区域回流,导致近似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但首次手术为胃癌完全医治术时,已经进行广泛淋巴结清扫,导致淋巴回流障碍、发生通过交通支或上行转移,例如胸下段食管旁淋巴结转移。
残胃患者应进行定期胃镜查体,避免首发症状出现时病程已经较晚。现在,大量PPI药物的应用使得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锐减,但由于早期胃癌检出比例的提高,手术规范的推广以及全身化疗的发展,胃癌完全医治患者增多;胃癌术后残胃新生癌患者有可能随之增长,所以应严密随访此类患者,促其定期胃镜查体,使其获得早诊早治的机会。
综上所述,超声内镜在残胃癌TN分期中的诊断准确性较高。鉴于其具有无创、可重复性高并易于推广的特点,可以在残胃癌术前分期、手术可切除性评价中予以应用;但因其对于转移淋巴结特异性欠佳且扫查范围有限,须结合腹部CT等外科分期方法。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