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绒毛膜癌是一种恶变程度极高、危害极大的疾病,所以要求诊断十分精确,采取的检查方法不仅要有效,还应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为绒毛膜癌治疗提供很可靠的依据。绒毛膜癌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绒毛膜癌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临床上非常多见。
绒毛膜癌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B型超声检查、CT检查或磁共振成像、子宫造影检查、盆腔动脉造影检查等。
1.B型超声检查 B型超声检查简便、无创安全,亦较可靠,可重复性操作。葡萄胎特有的超声图像由葡萄状绒毛与周围组织的接触面所形成的多发回声,B超检查常见的表现:
①子宫增大超过孕周。
②宫腔回声丰富,充满闪亮密集光点及暗区呈蜂窝状。
③见不到胎儿及附属物影像。
④多数患者显示一侧或双侧黄素囊肿。
常规B超检查可确定葡萄胎的诊断。但超声检查有时难以确切反映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破坏性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尤其是小的病灶容易遗漏。随着超声多普勒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已有频谱多普勒技术能显示小血管内的低速血流。由于滋养细胞具有亲血管特点,可逆行侵蚀子宫动脉的螺旋动脉分支,使其直接开放进入缺乏肌层的新生血管,形成多个大小不等的血窦。应用频谱多普勒检测可见其血流为特异的低阻力型动脉血流,并可见呈毛刺状高低不平的动静脉瘘频谱,子宫壁血流异常丰富,病灶呈团块状、花环状及弥漫状或网状改变,有小的动静脉瘘,对早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诊断有价值。但与妊娠有关的疾病或子宫肌瘤内部变性坏死、炎症、增生等亦可使血流增加、阻力降低,可形成相似的频谱应注意鉴别。
(2) CT检查或磁共振成像(MRI):
CT检查对绒毛膜癌肺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发现极早期的病灶,目前国外将CT作为诊断绒毛膜癌的常规检查之一。MRI具有与CT相似的作用,用于诊断颅脑转移更为灵敏,并能清楚的显示子宫肌层的局限牲血管损伤,正常结构丧失及发现更小的转移灶,但MRI费用较为昂贵,尚不能普遍使用。
(3)子宫造影检查
宫腔内注入碘油后摄片,观察有无以下变化:
①宫腔充盈缺损,此由于病灶突人宫腔所致,但应与胎盘组织残留、流产等区别。
②造影剂进入肌层且与宫腔相通。
③碘油进入血管,表咀宫腔表面被肿瘤组织破坏。此方法有可能使碘油进入血管造成栓塞危险,临床上较少应用。
(4)盆腔动脉造影:
本方法对子宫肌层内及官旁组织内病灶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可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止血或注入化疗药物治疗,但要求有良好的造影设备。
温馨提示:绒毛膜癌的影像学检查有多种,每一种都能较为准确的诊断出绒毛膜癌,患者可依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专业指导意见下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诊断方法进行绒毛膜癌的诊断。
临床分期是了解病情发展、制定治疗方案与评价治疗结果的重要依据。目前,国际上对绒癌尚无能确切反 绒毛膜癌映病变情况比较理想的临床分期。国内宋鸿钊等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制订了一个适合临床实用的临床分期已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给FIGO考虑为国际统一分期标准。目前,国内均采用此分期,介绍如下:
Ⅰ期:病变局限于子宫(无转移)
Ⅱ期:病变转移至他部生殖器或/及其近旁组织、附件或阴道(近端转移)
ⅡA转移至宫旁或附件
ⅡB转移至阴道
Ⅲ期:病变转移至肺(远端转移)
ⅢA球形阴影直径<3.0cm或片状阴影总面积<一侧肺的1/2 ⅢB>ⅢA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