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膜癌常发生在流产或是分娩后的女性身上,因此,这些女性在流产后或是产后的复查中除了要查看身体恢复情况外,还应格外注意检查是否患有绒毛膜癌。那么绒毛膜癌要做哪些检查呢?主要有组织学检查、无组织学检查、CT检查和B超检查等。
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多在葡萄胎、流产及正常产后发生。绒毛膜癌(以下简称绒癌)病变始于子宫,可使子宫增大变软,病灶深在者可在子宫浆膜上见到紫蓝色结节,剖视子宫病灶可见局部呈暗红色,边界不甚清楚,组织脆并伴有出血坏死。
绒毛膜癌患者的检查
(一)有组织学检查者。
以组织学诊断为准。绒毛膜癌在组织学检查时仅见大量滋养细胞及出血坏死。若见到绒毛,则可排除绒毛膜癌的诊断。
(二)无组织学检查者。
凡流产、分娩、宫外孕以后出现症状或转移灶,并有HCG升高,可诊断为绒癌。专家表示,葡萄胎清宫后间隔一年以上发生的,亦诊断为绒癌。
(三)CT检查和B超检查
疑有脑转移时,可作CT、B超检查,可显示转移灶。但病灶小时,不一定能明确诊断,可作脑脊液与血浆的HCG测定。脑脊液HCG水平:血浆HCG水平>1:60,则标示有HCG直接泌入脑脊液,即可诊断为脑转移。
绒癌的诊断有特别异性,即血HCG连续测定不正常就可以确诊,故临床上有阴道不规则流血病史的病人,只要动态检测血HCG值,就很容易与绒癌相鉴别。
绒癌和恶性葡萄胎的临床诊断都依据血HCG值,二者临床鉴别有以下3点。
1、妊娠性质 继流产或足月产后发生恶变者为绒癌,继良性葡萄胎后发生恶变者,则可能是恶性葡萄胎,也可能是绒癌。
2、葡萄胎排出时间 葡萄胎完全排出后在6个月以内恶变为恶性葡萄胎;葡萄胎排出后已超过1年又恶变者为绒癌;介于二者之间者,临床鉴别较困难,大多数学者仍把这部分病例列为恶性葡萄胎。
3、病理 凡在病理标本中肉眼或镜下可找到绒毛结构或葡萄胎组织者为恶性葡萄胎,反之,若只见大片散在的滋养细胞,即不再见绒毛结构,才可诊断为绒癌。
绒癌多发生在子宫,但也有子宫内未发现原发病灶而只有转移灶出现,子宫绒癌可形成单个或多个宫壁肿瘤,呈深红、紫或棕褐色,直径2~10cm,为出血坏死组织,肿瘤可突入宫腔,入侵宫壁或突出于浆膜层,质脆,极易出血,宫旁静脉中往往发现癌栓,卵巢可形成多囊性黄素囊肿。
临床诊断
1、正常或不正常妊娠后阴道反复不规则出血。
2、绒癌临床体征。
3、绒癌临床转移症状和体征。
4、辅助检查可见转移病灶。
患者可出现上述各项中1项,再复查血HCG值不正常就可确诊为绒癌。
病理诊断
绒癌的病理特点是大片增生和分化不良的滋养细胞侵犯子宫肌层和血管,仔细检查未发现有绒毛或葡萄胎样结构,常伴有远处转移,常见转移部位是肺。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