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
医讯
最新医讯 热点关注 学术会议 专家博文
肿瘤
常识
致癌因素 癌症检查 癌症预防 有问必答
肿瘤
治疗
中医治疗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肿瘤
护理
术后护理 放化疗护理 心理护理 饮食护理
当前位置:首页 > 其它肿瘤 > 正文

涎腺癌死亡人数

来源:抗癌在线 作者:e医生 时间:2010-12-16 09:00:29 浏览次数: 20

  • 第611次香山科学会议在京召开
  • 肝癌晚期如何治疗
  • 四种骨癌的治疗方法
  • 喉癌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 1
    • 2
    • 3
    • 4

    在口腔颌面肿瘤中,涎腺肿瘤发生的比例较高,是常见疾病之一,人们在任何年龄都可发生涎腺肿瘤,良性肿瘤在较为年轻的病员中发生,而恶性肿瘤则多发生在较大年龄,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异。涎腺癌是由涎腺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可来源于大涎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来源于小涎腺(多见于腭腺),即任何有涎腺的部位都可发生,病理分类有:粘液表皮样癌,乳突状囊腺癌,腺泡细胞癌,腺样囊性癌,腺癌,鳞癌和未分化癌等。
    涎腺癌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认识,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多数涎腺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一些外来因素象热、慢性损伤、紫外线、X线及其它放射性物质都可成为致癌因素。另外,内在因素如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机体的免疫状态以及遗传因素等都被发现与涎腺癌的发生有关。
  涏腺癌的诊断
  涏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的可能和死亡人数都是在逐年的增长,准确的进行涏腺癌的诊断,才能够更准确的进行诊断,并使患者得到很好的治疗。
  患者呈现增长较快而固定的肿块、面神经或舌下神经瘫痪、剧烈疼痛等症状,诊断涎腺癌并不困难。但不少涎腺癌生长并不十分迅速,体积并不大,确认其良恶性质非常不容易,不得不进行一些辅助检查。
  涎腺癌除原发于口腔小涎腺外大多位于体表。腮腺肿瘤80%发生在浅叶,涏腺癌的诊断适宜做B超检查,它可显示肿块大小,多方向探查可了解肿块和周围解剖组织的关系。这一方法简捷、价廉,可重复而无损伤,应推荐为治疗的检查方法。腮腺深叶肿块涉及咽侧或肿块巨大者可做CT或MRI,能清楚显示其和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但不宜列为常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同位素核素扫描均无太大意义。沿用半个多世纪的涎腺造影术在诊断涎腺肿瘤中已被淘汰,它不能显示肿瘤的大小及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却往往增加患者的痛苦。B超、CT、MRI在定位和定量方面显示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在定性诊断方面仍有很大缺陷。
  涏腺癌的诊断细针吸细胞学诊断(FNAC)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定性诊断的正确比例可达90%以上。FNAC从60年代开始用于涎腺肿瘤。尽管FNAC广泛使用并具有安全性,但必须强调指出应使用外径为0。6mm(国产6号针头)的细针,并不列为常规检查方法。
  冰冻切片也是定性涏腺癌的诊断重要措施之一,但其结果并不优于FNAC诊断,特别是易将良性误诊为恶性。必须指出绝不允许剖取部分瘤组织作冰冻切片检查,也不能完全根据冰冻切片检查做决策性治疗,如牺牲面神经,颈清扫术等。
  涎腺肿瘤的发病情况
  1。发病的可能:据文献报告约为0。15~1。6/10万,国内目前尚无确切的唾液腺肿瘤发病的可能的统计资料。
  2。构成比:大涎腺肿瘤占除皮肤外所有良、恶性肿瘤的5%; 涎腺腺上皮源肿瘤占口腔颌面肿瘤的20。6%。
  3。不同腺体肿瘤发病的可能不同:腮腺占80%,颌下腺占10%,舌下腺占1%,小涎腺占9%(其中腭腺居多)。
  4。良性与恶性肿瘤的比例:腮腺肿瘤中良性约占80%,恶性约占20%;颌下腺良恶性分别占55%和45%;舌下腺分别为90%和10%;小涎腺中分别为60%和40%。
  5。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好发部位:沃辛瘤好发于腮腺,粘液表皮样癌好发于磨牙后腺,腺样囊性癌好发于舌下腺。
  6。多原发灶肿瘤:好发于腮腺,常为沃辛瘤,而恶性肿瘤少见。
  7。年龄特点:成年人良性肿瘤居多,儿童恶性肿瘤居多。
  8。性别特点:多形性腺瘤和粘液表皮样癌女性居多,沃辛瘤男性居多。
  涎腺肿瘤的临床特点
  1。良性肿瘤多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活动、无粘连、无功能障碍、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
  2。恶性肿瘤多有疼痛症状、生长较快、与周围组织粘连、甚至浸润神经组织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有些低度恶性肿瘤在早期可呈良性表现,病程较长。
  (二)各自的临床特点:
  1。腮腺肿瘤:
  ⑴多位于浅叶,表现为耳垂下、耳前区、或腮腺后下部肿块。
  ⑵良性肿瘤无面瘫表现。
  ⑶恶性肿瘤常有面瘫、表面溃破、张口受限,少数患者可有淋巴结肿大;肿瘤侵犯咬肌时,常致张口受限。
  ⑷腮腺深叶肿瘤可有咽侧或软腭膨隆,下颌后凹肿瘤位于下颌支后缘和乳突之间,受到骨性结构的限制,触诊时肿物活动受限,界限亦不清楚,应注意与恶性肿瘤鉴别。
  ⑸副腮腺肿瘤可表现为颊部包块,多位于颧弓或颧突下方。
  2。颌下腺肿瘤:
  ⑴可触及颌下三角区肿块。
  ⑵良性肿瘤常为无自觉症状包块。
  ⑶恶性肿瘤常侵犯舌神经、舌下神经,可表现为舌痛、舌麻木、舌运动受限,伸舌时偏向患侧,也可出现舌肌萎缩及舌震颤。恶性肿瘤侵犯骨膜时,肿物固定于颌骨,可有颈淋巴结肿大。
  3。舌下腺肿瘤:
  ⑴部分病例无自觉症状,在体检时或因舌下肿块妨碍义齿戴入时才被发现。
  ⑵部分病例可有舌痛或舌麻木,舌活动受限,影响说话和吞咽。
  ⑶触诊可发现舌下腺硬性肿块,有时与下颌骨舌侧骨膜粘连,口底粘膜常完整。
  4。小涎腺肿瘤:
  ⑴常发生于腭后部或硬软腭交界处,肿物不活动。因为腭粘膜较厚,腭腺腺叶间的纤维与骨膜直接相连,使肿瘤固定,故临床不能以此来判定肿瘤的良恶性。
  ⑵恶性肿瘤可侵犯神经。肿瘤顺腭大神经向上甚至可累及眶下神经,引起疼痛或相应区域的麻木。
  ⑶恶性肿瘤侵犯咬肌时,常致张口受限;良性肿瘤压迫骨质可引起骨吸收,恶性肿瘤则对骨质呈侵蚀性破坏。
  5。磨牙后腺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多见,因含有粘液性分泌物,易误诊为粘液囊肿、或因伴发炎症而被误诊为冠周炎或骨髓炎。
  6。舌腺肿瘤:多位于舌根,恶性肿瘤多见;表现为疼痛、异物感及吞咽障碍,包块表面粘膜完整,易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7。唇腺肿瘤:较少见。多发生于上唇,多为界限较清楚的良性肿瘤,以基底细胞腺瘤和管状腺瘤为多见常为界限清楚的肿块。
  涎腺肿瘤的治疗
  涎腺肿瘤治疗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恶性肿瘤可配合放疗、化疗、冷冻治疗。
  手术治疗
  (1)手术原则:
  ①忌单纯沿包膜剥离的剜出术。
  ②手术在包膜外正常组织进行,同时切除部分或整个腺叶。
  ③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
  ④腮腺深叶肿瘤:肿瘤及腮腺全切除、面神经解剖术。
  (2)面神经的处理:
  ①肿瘤与面神经无粘连,保留面神经。
  ②肿瘤与面神经轻度粘连,但可分离,或距离肿瘤较近,可保留面神经,术中冷冻或术后放疗。
  ③术前已面瘫、或术中发现面神经穿过肿瘤,应牺牲面神经,然后再修复面神经。
  (3)颈淋巴结处理:
  涎腺恶性肿瘤转移的可能约为15%。怀疑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不怀疑淋巴结转移者,原则上不做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高度恶性者,可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放疗
  涎腺恶性肿瘤对放疗不敏感。 放疗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的可能:如腺样囊性癌等。
  化疗
  ⑴涎腺恶性肿瘤可发生远处转移,如腺样囊性癌转移的可能高达40%。
  ⑵术后应配合化疗,可单用或与放疗合用羟基喜树碱
  预防
  涎腺癌的预防在于减少外来刺激因素,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涎腺区肿瘤一般不主张采用活体组织检查,因其部位深在,活检较难取到病变组织,且活检时切开易导致扩散,易发生复发及转移,而且涎腺区肿瘤不管其是良性或恶性皆选手术治疗,所以一般除在术前检查初步确定肿瘤性质外,可在手术时冰冻切片检查确定肿物性质,再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手术范围,手术后根据肿瘤的性质辅助放疗或化疗,但切勿以后二者作为主要治疗,临床上因此而丧失治疗时机者并不少见。
  延伸阅读:涎腺癌药物
    一直以来,涎腺癌药物的研究都不是很成功。直到近,美国和英国科学家才分别发现了能够饿死肿瘤的药物。美国科学家合成了可饿死肿瘤的新药阿瓦斯丁,而英国科学家则发现天然中草药半枝莲的提炼物也可以用来饿死肿瘤。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福尔曼首次指出,肿瘤似乎能够在人体内自制新血管,供其吸取氧气和养分,肿瘤因此而不断扩散,由一个器官扩散至另一个器官,夺命。他因此推断,废去肿瘤制造血管的能力,使其“饿死”,便能减慢甚或停止肿瘤扩散。
  美国科学家用福尔曼的涎腺癌药物理论制成新药阿瓦斯丁。阿瓦斯丁是一种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成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通过抑制能够刺激新血管形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使肿瘤组织无法获得所需的血液、氧和其他养分而“饿死”,达到抗癌功效。2004年2月26日,阿瓦斯丁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这是美国批准上市的第一种采用“饿死肿瘤”技术的抗癌新药。临床测试证明,涎腺癌药物阿瓦斯丁可用来治疗结肠、直肠癌晚期的患者,令其生存的可能大增50%,平均寿命延长5个月。
  《纽约时报》的记者评论说,若一种新抗癌药能延长患者寿命两三个月便等于成功,阿瓦斯丁能延长患者5个月的寿命,已超出期望。不过,临床试验也发现,该药物会导致高血压等副作用,极少数情况下还会引发比较严重的结肠穿孔。阿瓦斯丁已显示对乳癌效果不佳,研究人员正研究它对胰脏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和肾癌的效用。目前,涎腺癌药物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共同研发出近10种类似药理的药物,阿瓦斯丁被视为样板而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
  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中草药半枝莲的提炼物可以用来对付癌组织。半枝莲是一种类似薄荷的唇形科植物,在传统中药方面用来治疗肿瘤。专家发现,半枝莲的提炼物可以破坏为癌组织供应血液的血管。半枝莲提炼物主要针对癌组织的血管,使癌组织因为得不到氧和养分供应而坏死。研究人员说,这种药比较一般的常用抗癌药好,因为,涎腺癌药物对健康细胞和癌细胞同样起作用。而他们开发的新药物有独特的选择性,只对付为癌组织供应血液的血管,并不危害那些连接到正常组织的血管。
  传统药物除了对付癌组织外也对健康细胞构成影响,因此,有不少副作用,而新药物不会令病人出现从前那么多的不良反应。研究小组希望可以得到更多资金,以便在未来数年内在病人身上进行试验。负责研究工作的麦高恩教授说,涎腺癌药物在病人身上做试验之前,他们仍然有不少工作需要做,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是令人感到兴奋的。英国癌症研究组织发言人说,半枝莲在中国传统医药中一直用来治疗包括一些肿瘤在内的多种病症,现在的发现确实令人感到非常有兴趣,有关方面一定要对半枝莲的有效成分做更深入的研究。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抗癌在线介绍

中国抗癌在线于1996年创建,是全国肿瘤防治的大型综合性肿瘤专业门户网站。抗癌在线提供更专业、更权威和更便捷的专业综合肿瘤信息,为大众搭建肿瘤疾病和医疗信息查询...[详细]

及时提问 快速解答

问:结肠癌术后中医治疗

答:结肠癌术后,巩固治疗方面建议根据病人的具体检查情况,结...[详细]

问:得了肝癌怎么治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技术也是在不断的前进,然而肝癌患者...[详细]

*姓名:
*年龄:
*性别:
*电话:
*问题:

(以上信息均会为您保密,为了尽快获得专
 家答复,请填写真实有效信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