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皮肤癌的发病也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相关专家认为不同种类的皮肤癌的早期表现多为红斑状皮损,伴有鳞片状脱屑或痂皮形成,仅凭肉眼观察难以区分组织学类型,且易与牛皮癣等良性皮肤疾病相混淆,常需借助病理检查才能确诊。皮肤癌进展缓慢,大部分恶性程度均较低,易被早期发现并获得及时治疗。无论采取手术、放疗或其他治疗方法,对皮肤癌均有良好的治疗结果,治治疗结果果为90%以上,但对皮肤附件癌的治治疗结果果较差。
皮肤癌发病的可能各国差异很大,在白色人种中发病的可能较高,以澳大利亚南部地区的皮肤癌发病的可能很高,达650/10万;在美国高加索人中,为165/10万;而我国的发病的可能较低,主要为鳞癌,鳞癌与基底细胞癌(简称基癌)的比例约为5~10:1。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国内资料以50~60岁的发病数(30.1%~35.3%)为高峰,其次为61~70岁(20.4%~28.0%),40岁以下较少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身体的暴露部位,大多数见于头颈部,此外,四肢、躯干皆可见到。
皮肤癌属于中医学的“翻花疮”、“石疔”、“恶疮”、“失荣”、“赘瘤”、“石疽”等范畴。
几个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复发与转移相关的因素已经被识别出来,该研究已被发表在本年度7月9日出版的《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这些因素包括瘤体厚度超过6.0mm、肿瘤结缔组织增生、肿瘤生长在耳部以及免疫系统抑制等。
鳞状细胞癌(SCCs)是很易转移扩散的恶性肿瘤之一。为了弄清楚影响SCC转移以及局部复发的因素,德国Eberhard Karls大学皮肤学系Kay Brantsch博士、Helmut Breuninger教授与他们的同事们在1990到2001年间调查了615名年龄在27到98岁之间的曾行过皮肤SCC切除术的病人。
研究者们在提取肿瘤组织并对其进行三维组织学检查的同时还收集了其他一些数据。这些数据包括:肿瘤厚度、宽度、生长部位、肿瘤细胞形状、结缔组织和纤维组织的生长情况、病人病史以及病人免疫系统抑制情况。研究者们将研究期限定为从肿瘤确诊开始,直到肿瘤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确诊为止,然后在这期间对数据进行比较。
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43个月,在此期间4%的病人(26位)发生远处转移,3%的病人(20位)发生局部复发。在对这些病人的瘤体大小进行检测后,研究者们发现,肿瘤厚度小于2.0mm者均未发生转移,而瘤体厚度在2.1 mm 到 6.0 mm之间者有4%(318人中的12人)发生远处转移,而瘤体厚度大于6.0 mm 者有16%(90人中的14人)发生转移。
肿瘤远处转移的几个关键性影响因素已经被识别出来:首先,肿瘤厚度的增加使转移风险增加近5倍;此外,免疫系统的抑制可以将转移风险增加4.3倍;耳部SCC的转移风险是其他部位的2倍。影响局部复发的因素包括:瘤体厚度增加使复发风险增加6倍;结缔组织增生则使复发风险增加16倍。研究者们将以上结果总结如下:“瘤体厚度超过2?0 mm时远处转移风险大幅度增加;瘤体厚度超过60 mm的肿瘤则既易发生远处转移又易局部复发;结缔组织增生也是影响局部复发的因素。”
研究者还建议,随访工作中应做到每3到4个月为患者行一次局部淋巴结超声检查。该方案已经被批准应用于黑色素瘤患者,因为对该病患者来讲,早期局部淋巴结转移者预后要比广泛淋巴结转移者佳。
研究者们还建议修改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系统,该系统采用如瘤体横径,皮肤外结构受累程度以及瘤体细胞分化程度等参数来划分肿瘤类型。研究者认为他们此次的研究结果有助于修正这些参数,从而使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和随访,“根据本次的研究结果,我们相信现存的TNM分期系统需要修正,以便对肿瘤进行更精确的分期。”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皮肤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得了皮肤癌 病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