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肿瘤是女性人群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的种类之多,居全身器官之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生于生育期,卵巢良性肿瘤的2/3发生于20~44岁,2/3以上的恶性肿瘤则见于40~65岁。
由于卵巢肿瘤深藏于盆腔,无法直接窥视,而且早期无症状,又缺乏较好的早期诊断及鉴别的方法,以致确诊时约60%~70%的卵巢肿瘤患者已到晚期。故近20年来卵巢癌的5年生存的可能仍仅25%~30%,死亡人数超过宫颈癌与宫体癌之和,为妇科肿瘤中威胁很大的疾患。
卵巢肿瘤的病因仍在探讨之中,目前很受重视的是环境和内分泌在卵巢肿瘤致病因素中的影响。据流行病学调查,一些西方国家的发病的可能(15.1~9/10万)较我国及日本的发病的可能(0.8~1.9/10万)要高3~7倍,因而提示:环境因素在卵巢癌的病因中作用较大。美国黑人卵巢癌的发病的可能低于白人(10.3/10万:13.3/10万),提示上层社会妇女的卵巢癌危险性比低层社会妇女要高,前者为后者的1.7倍。
卵巢癌多发于未产未育妇女,这可能与妊娠或生育期的某些因素能预防卵巢癌有关,也可能与每月排卵导致卵巢表面反复损伤有关。在儿童和性腺发育不全的妇女中上皮性卵巢肿瘤罕见,而在修女和独身妇女中,其发病的可能增加,这也证明反复排卵与人类卵巢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卵巢癌在更年期和绝经后发病的可能增高,也证明内分泌功能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系。
卵巢肿瘤,中医学早有记载。如《灵枢?水胀》篇云:“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景岳全书?妇女规》云:“瘀血留滞作症,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喜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症矣。”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癥瘕”、“积聚”等范畴。
诊断要点:1.年龄:卵巢癌很多见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60%发生于40~66岁,20%发生于60岁以后。浆液性卵巢肿瘤多发生于30~40岁的妇女;粘液性卵巢肿瘤多发生于30~50岁的妇女;畸胎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年,50岁后罕见。目前卵巢肿瘤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其原因有待于研究。
2.病史:卵巢肿瘤不论良性、恶性,早期少有症状,一旦出现腹痛、下腹包块甚至腹水等,多属于良性肿瘤有并发症或恶性肿瘤的晚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部不适等也许是较早的症状,但常被患者和医师所忽视或误为消化道病变。良性卵巢肿瘤一旦出现急性腹痛,常为伴发瘤蒂扭转、瘤破裂或继发感染所致。当肿瘤继续生长、牵拉、压迫和浸润邻近脏器时,也可产生疼痛;当邻近脏器受累严重时,更可出现腹部不适及大小便刺激症状等,甚至出现输尿管梗阻。
3.体征:胸部检查可发现胸水、肺实质转移的体征:腹部检查可触及包块,可有触痛和腹水征。有大量腹水存在时,应注意与巨大卵巢肿瘤进行鉴别;应常规检查周身淋巴结,触及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可能是卵巢癌的很早体征,也应注意腋下、腹股沟等处表浅淋巴结的肿大;主动脉淋巴结受累引起输尿管梗阻时,相应部位可出现明显的触痛;晚期卵巢癌者,尚可出现其他远处转移病变的相应体征。
妇科检查:双合诊或三合诊时,应对子宫的大小、位置、活动度等以及附件包块的位置、大小、质地、形态、活动度、有无触痛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作出评价。卵巢癌者直肠阴道检查常可发现子宫直肠陷凹的种植结节或实质性、不规则的固定肿块;也可发现宫骶韧带和宫旁的结节或增厚。约1/3的患者初诊时被发现盆腔结节或冰冻骨盆。直肠阴道检查疑直肠受累时,应进行粪便潜血检验以及乙状结肠镜检、钡剂灌肠检查。生育期年龄患者子宫直肠陷凹与宫骶韧带处的结节有触痛时,可通过腹腔镜甚至剖腹探查来确诊或排除卵巢癌。发现附件为实质性或不规则肿块与邻近器官固定时,应疑为卵巢癌,常双侧受累,尤其原有良性卵巢肿瘤病史,近来生长迅速,检查发现肿瘤软硬不一,性状改变,应考虑为恶变。
全军肿瘤研究治疗中心原副主任,卫生部中国医促会中医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陈宴主任认为:女性在生育期出现的卵巢囊肿大多数都是卵巢功能性囊肿,大多数能在1~2个月经周期自然消退。30岁以下患者中,90%的卵巢瘤属实性;幼女、少女的盆腔包块提示恶性;绝经期前后的卵巢肿瘤,约1/3属恶性。绝经后卵巢皮质进行性萎缩伴透明性变及致密纤维化,而应出现功能性囊肿或生理性肿大。因此,一旦触及卵巢囊性或实质性肿大,应疑为卵巢癌。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卵巢肌瘤 下一篇:卵巢癌的中晚期症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