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鳞状细胞多以中老年女性较为常见,据不完全统计,该疾病的发生的可能大约占皮肤癌的90%左右。往往由角化病、粘膜白斑及其它癌前疾病转化而成。初起为暗红色,质硬,高于皮面的结节,以后表面的角质层脱落出现红色的糜烂面,伴有渗血、渗液,病灶渐渐扩大。
生长较快,早期即形成溃疡。有的呈结节样或菜花状,向深部侵犯较小,基底可移动;有的呈蝶状,向深部浸润较明显,破坏性大,常累及骨骼。
鳞状细胞癌常伴有化脓性感染,伴恶臭、疼痛。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巨大鳞状细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很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
鳞状细胞癌大部分发生在慢性溃疡、粘膜白斑、着色性干皮病等基础上。好发部位为眼睑、鼻、唇、颞、颊、额、四肢,包皮、龟头、躯干也可发生。与基底细胞癌相比,鳞状细胞癌发展较快,易出现转移。
据统计,下肢皮肤癌发生转移的较多,其次为手背部和面颈部,血行转移罕见,肺脏为常见的转移脏器。基底细胞癌损害发展缓慢,一般极少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也无远处转移。
一般分为4型,常见的是结节溃疡型。
1、结节溃疡型:初起是表皮出现一个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蜡样小结节,质地相当硬,表面有少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略高出于皮肤表面,或仅似红斑而并不隆起,或略呈结节状,表面的皮肤轻度向下凹陷。
结节可逐渐扩大或新的皮损出现,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蜡样光泽的盘形斑块,中央往往结成棕色、黄褐色或暗灰色瘢,继而痂下发生溃疡,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溃疡,大小如指戒或铜钱不等,溃疡边缘坚实及卷起,往往呈半透明状并凹凸不平,周围皮肤无炎症,底部呈珍珠样或蜡样外观,有时损害表面完全为痂所覆盖。
溃疡缓慢向四周及深部扩展,如鼠咬状,形成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典型临床形态,故名为侵蚀性溃疡,溃疡可部分愈合而发生瘢痕,亦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甚至软骨及骨骼。各种组织可被摧毁而成深坑状。
发生于面部能破坏鼻、耳、眼眶及上颌窦等部位的软骨和骨组织,引起出血或颅内侵犯或毁形。
2、色素型:结节较平而浅,损害与结节溃疡型相同。由于含有较多色素,损害边缘除有珍珠色光泽外,还有点状或网状暗棕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斑,中央部位亦可见有色素沉着,揭痂容易出血,痂下可呈暗棕色甚至炭黑色颗粒,与恶性黑色素瘤类似,容易误诊。
3、硬斑状或纤维化型:常见于头颈部,为坚硬淡黄色或黄白色斑块,略微隆起,边界不清,似硬斑病样,可长期保持完整,发生溃破。
4、浅表型:皮损表浅,多发生于躯干,呈一片或数片浸润性红斑,表面脱屑或结痂,边缘或整个皮损稍隆起,至少有一部分边缘呈细小珍珠样或线条样堤状。本型可纤维化。类似银屑病、湿疹或脂溢性皮炎。
基底细胞癌损害发展缓慢,一般极少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也无远处转移。
英国威尔士皮肤病研究所Patel 等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显示,5%咪喹莫特乳膏单独治疗原位鳞状细胞癌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结果和安全性。
该研究纳入了31例经活检确诊的原位鳞状细胞癌患者,随机给予安慰剂(16例)或5%咪喹莫特乳膏(15例)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16周。第28周(即治疗结束后12周)时评估原位鳞状细胞癌的临床与病理学消退情况。
结果显示,在31例受试患者中,3例咪喹莫特组患者中途退出。意向治疗分析显示,15例咪喹莫特组患者中有11例(73%)的原位鳞状细胞癌消退,并且在随后9个月的随访中无复发。而对照组患者的原位鳞状细胞癌未消退(P<0.001)。患者能够很好地耐受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研究者认为,虽然5%咪喹莫特乳膏能有效治疗原位鳞状细胞癌,但在其成为公认的治疗方法前,还需要确定理想的剂量方案及费用-效益比.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鳞癌是什么 下一篇: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病人一定要忌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