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约定的采访时间提前几分钟来到了世界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国际中医药抗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伟达教授的办公室。这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穿梭忙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刚刚送走一位客人,这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有名的客座教授还没顾得上休息一下,就谦和、热情地和我聊了起来.他说话时带着浓浓的乡音,我听得很吃力,每看到我露出似懂非懂的表情时,他便停下来,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新说一遍。由此,我领略到一个六代中医后人悬壶济世的热心、爱心和诚心。?
郑伟达教授出生在福建闽清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据族谱上记载,郑家祖祖辈辈在乡里都有极好的口碑,以乐于助人赢得邻里乡亲的尊敬。从郑伟达往上数,家里六代传承行医。可以称得上是以救死扶伤为传家精神的医学世家。很小的时候,郑伟达就跟伯父上山采药,遍尝百草,看到伯父一次次地给生命垂危的病人以生的希望,看到病人在伯父的救治下缓解痛苦,看到病人那一双双渴求健康、渴求生命的眼睛.郑伟达年幼的心灵不断受到震撼。从那时起.他便立志要继承中医传统的“衣钵”,做个治病救人的中医。?
中医在我国源远流长,前人已经有了颇丰的著述,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珍贵资料。郑伟达深知要想成为一名真正有所建树的名医,学习前辈的医术是他前进的第一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通读了《本草纲目》、《中医概论》、《伤寒论》、《内经》、《万病回春》等传统的经典中医著作,并且做了100多万宇的笔记。但是,仅仅有理论而没有实践也是不行的,从此,郑伟达多方拜师.利用各种机会向别人虚心学习,先后师从全国各地的名医30多位,其中有国家卫生部原中医司司长——中医大师吕炳奎先生,还有著名的中医专家汪其浩、郑孙谋、赵松泉、姜春华等等,跟名师学艺让他受益匪浅,郑伟达说因为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高明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医德和做人。?
人的天份可能是生而有之,但是并不是所有有天份的人都能成为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也不是立志要做这种人就可以成功的。一些著名中医的行医准则,是他从医的人生坐标,多年来,郑伟达一直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写下了几十万字的临床治疗笔记。从读书到自学从医,从家乡福建到首都北京,从看第一个病人到走出国门,这期间多少艰辛坎坷是一言难尽的,他却坦然自释。郑伟达说:“我们家七代行医,不是在炫耀什么,而是时刻牢记不能到自己这里辱没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精神和德行。”虚心和勤奋是一个人实现理想的必经之途,郑伟达用自己的经历为我们注释了这句话。?
“让癌症不再可怕”,1991年,郑伟达的父亲不幸患了肺癌。日夜照料生病的父亲,亲眼目睹老人因为接受化疗而带来的痛苦,使郑伟达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紧紧的攫住了。他开始思索能否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找到一条既能治疗癌症,又能方便服用,尽量减少病人痛苦的途径。于是他开始起步,攀登这座令很多同行望而生畏的高峰。?
郑伟达不顾家人的反对,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贷款10万元,全部用来进行抗癌中药的研究,日以继夜地工作。工夫不负有心人,新药终于问世了(这就是后来的慈丹胶囊),但是,一种新药的开发首先要通过动物药理药效毒性实验,还必须要有临床实验。郑伟达的母亲趁着儿子不注意偷偷吃了几粒,家人知道后为此提心吊胆了好几天,结果母亲并没有出现什么不良反应。他的父亲为了支持儿子的科研成果,成为首个服用慈丹胶囊的患者,结果,父亲的病情出现了明显好转,这让郑伟达非常振奋。很快,进一步研发慈丹的立项被福建省科委批准了。经过反复细致的论证,筛选药物,一种既能杀死癌细胞,又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与造血功能的抗癌新药——慈丹胶囊于1998年3月3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准”字号抗癌新药,并颁发了新药证书。拿到证书的时候,郑伟达说自己当时有一点恍惚,觉得身体好像突然轻快了很多,为了这一天,他付出了多少艰辛,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1998年,郑伟达又出版了《肿瘤的中医防治》一书。2000年,郑伟达在北京创办了“伟达中医肿瘤防治研究所”。同年,将中医治疗癌症推进到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阶段,新研制出的既能防治肿瘤,又能提高免疫功能的“参灵胶囊”再次得到国家卫生部批准。2001年“北京市东方伟达中医药研究院”成立了。郑伟达教授在中医抗癌之路上始终不懈地努力着,他说,希望自己能切切实实做一点事情,让癌症不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外国人的贺卡是对中医的信任,我随手翻着郑伟达的相册,一张背景是热带风光的照片吸引了我,我问郑伟达照片上的地方是哪里,郑伟达看了好久才想起来,他说这是马来西亚,这是他1995年去马来西亚给一个人出诊看病时顺便拍的照片,邀请他的是一位刘姓的拿督(马来西亚相当于部长的官衔),拿督的夫人患了乳腺癌,多方医治效果一直不理想,这时郑伟达的一位好友向拿督推荐了他。拿督本想带着夫人来中国求医,可是当时北京正值寒冬腊月,拿督夫人的身体状况无法适应,便邀请郑伟达前去马来西亚为夫人看病。用了郑伟达带去的慈丹胶囊之后,病人的病情逐渐有了好转。郑伟达说,2003年的时候,这位拿督还联系过他,专门向他表示谢意,拿督夫人的病一直没有加重,很稳定。?
1996年,菲律宾一位姓彭的华侨因患“恶性淋巴瘤”,慕名专程归国找郑伟达求治,当时查出:左锁骨上窝、左腋窝、双腹沟均触及大小不等的淋巴肿块13块,经郑伟达采用包括心疗、药疗、食疗、体疗等在内的“伟达慈丹抗癌健康四位一体诊疗理念”治疗,历时130天,全身所有淋巴结肿块全部消失,他返菲后还多次写信感谢郑伟达。?
郑伟达以其精湛的医术和中医治疗肿瘤的突出成就享誉海内外。他曾经多次参加国际医学学术研讨会,不论走到哪个国家,他都进行精彩的演讲,宣传中药的治病救人作用。1995年10月,郑伟达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赴加拿大参加世界中医学会多伦多学术大会,谈到这次去加拿大的经历,郑伟达还给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当时去加拿大开会的时间比较长,大概需要签证3个月,加拿大大使馆担心他有移民倾向,所以迟迟不给他签证。郑伟达对负责审批签证的官员说:“作为一名中医,我的事业在中国,移民加拿大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况且,我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爱着自己的故乡和亲人,爱着自己事业。我去加拿大只是为了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医中药,希望中医中药可以帮助更多的癌症患者延长生命。”他终于拿到了签证。这次大会由当时的国家中药管理局副局长诸国本带队,共有20多个成员,他们都是中国医学界各个学科的专家和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在这次会议上,郑伟达被选为世界中医学会副秘书长、国际中医药抗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这次会议期间,有位美国人要以月薪6000美元邀请他去美国.在那个时候,6000美元的月薪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但是,郑伟达拒绝了,他说且不论在美国给他施展才华的空间有多大,在中国他的慈丹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潜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不止月薪6000美元,对此他坚信不疑。?
郑伟达教授还先后应邀参加了中越医学研讨会以及在香港举行的多次医学研讨会,向世界宣传中医中药抗癌诊疗理念,2000年11月,他研制的慈丹胶囊在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得金奖!这意味着抗癌中药真正走向了世界,2004年8月,慈丹胶囊获准进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005年1月,慈丹胶囊正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西方人现在已经越来越注意到了中医的独特治疗结果,但是在欧美国家,他们传统的治疗方式还是原有的西医,对中医治疗和中药的接受还很有限度。面对这个现实问题,我问郑伟达他是怎么让西方人接受他的慈丹胶囊的,郑伟达说:“西方人对我们中医和中药抱有一种观望的态度,特别是一些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可能并不相信中医的治疗方法,所以,很初的目标就是争取先让海外华人中不幸患有癌症的病人都能体会到慈丹胶囊的神奇功效。然后,通过这些海外的华人再逐步介绍给外国人。不需要公司直接在国外做多么全面的宣传,而是让慈丹胶囊的药效自己说话。”现在,很多外国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慈丹胶囊,怀着真诚的心纷纷前来找郑伟达看病买药。几年来,郑伟达治疗过的病人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他曾经去过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日本、印尼、马来西亚、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专门为病人看病。?
郑伟达说,每年他都会收到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贺卡和礼物,这些都是在他的治疗下健康的病人送给他的。这些礼物虽然不值什么钱,但是对他来说却是很珍贵的东西,因为这些礼物凝聚着病人对他的信任和感激。这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是很大的满足,也是所有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郑伟达教授不仅以救死扶伤为自己的天职,他还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多年来,他为自己的家乡、为癌症患者、为希望工程、为西藏地区儿童捐款捐物,还曾经到南昌、武汉、广州、西安、沈阳、北京、上海等全国20多个城市巡回义诊,从1991年到2004年赈灾捐款、修桥铺路、赠医赠药共计人民币900多万元。?
“一夜清香,满国花艳风光好。数声啼号,喜把春天报。如梦人生,转眼青春耗。持高操,诚勤精细,定要捐辛劳。”?
郑伟达教授的这首《点绛唇》,表达了他的心声,诠释了他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名医风采篇--郑伟达教授与吴孟超院 下一篇:名医风采篇--肿瘤术后中西医结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