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早在5000年以前,中国历史上就有“三皇五帝”时代。炎帝为了给人治病,亲口尝百草,在位一百四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药学经验。13亿人的中国,5000年来的卫生保健一直依靠的是中医。中国的传染病史足以为证:中国自东汉以来传染病流行次数不少,但象欧洲14世纪、16世纪鼠疫流行,1918年西班牙流感,一次死亡人数过2000万者,未之有也。为什么?中医之功也。
2003年SARS流行,世界统计,中国大陆死亡人数很低,广州的死亡人数更低。溯其原因,是广州中医介入治疗很早之故。中医与西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西医着重治病,中医着重治病人。中医学是把人放在首位,根据宏观理论把人放在天地人群之间进行观察、诊断与治疗的。
中医学受中华文化“天人合一”观的影响,如果要找个中医学的模式的话,应是“天人相应”观。即把人放在时间、地域、人群、个体中进行健康保健预防与治疗的观察研究。中医诊治疾病,不单单在追求“病”上,而是按“时、地、人”把大环境以至个体劳动整体进行辨证论治与预防。比方2003年SARS流行,中医无法追求确认“冠状病毒”,而是根据当年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与病人的证侯表现,确认SARS是湿邪为主的瘟疫病。实行辨证治疗与预防,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养生重于治病——中医有句格言“上工治未病”。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西方医学也很重视预防,讲卫生。但两者比较,西医是消极的中医是较为积极的。西医的预防讲外部的防御,如一定无菌、消毒,而中医比较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发挥人的抵抗作用。中医学养生,有几千年的积淀,内容十分丰富,未来医学必将把养生放在很重要的地位。
未来医学是循序渐进的,21世纪我们的希望:1、人类将摆脱化学药品的副作用,摆脱创伤性的检查以及治疗技术带来的痛苦与后遗症。医学要讲人道主义,要达到“仁心仁术”的职业道德很高境界。2、实行“上工治未病”,医学将以养生保健为中心,使人人生活过得更愉快、舒适、潇洒。3、医学将以“保健园”的形式,逐步取代医院的主要地位,医院将成为辅助机构。
由于一些疾病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故应对这些疾病进行很好的防治,常见的衰老疾病有:1、高脂血症 2、高血压病 3、冠心病 4、肥胖病 5、神经衰弱 6、溃疡病 7、糖尿病 8、中风病 9、前列腺肥大 10、慢性支气管炎 11、颈椎病 12、癌症。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郑伟达教授之体育运动 下一篇:郑伟达教授之家庭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