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令人神往的话题,自古以来多少人在憧憬和追求着。“长命百岁不是梦”,正是着眼于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养生方法,着眼于绝大部分人都能以健康状态步入老年期,着眼于愈来愈多的老年人的健康长寿,让长命百岁的梦想变为现实。
(一)肌体表面的改变
人的生理机能和衰退往往是逐渐变化的。很早出现的细微变化,多从体形、外貌上反映出来。常见者为皮肤、毛发的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进而是容颜、牙齿及形体的改变。肌体表面的这些形态变化,主是是由于组织、器官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如细胞减少、萎缩、变性、组织弹性减弱等。机体表面的改变主要如下:
(1)外貌的变化:当人们在衰老时,外貌变化表现明显,突出地表现在面部。面部皱纹先出现的地方是额部,然后在眼角、耳前颞部及口角两边相继出现皱纹,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皱纹逐渐变多变深。眼角和颞部的皱纹在两眼角外侧呈扇形放射状,有人把它看成是年龄超过40岁的标志。皮肤由于脂肪和弹力纤维的消失而松弛,可呈现眼睑、耳及腭部皮肤下垂,从眼的外观看,眼睑肿胀为衰老的特征,一般在40~50岁时出现。皮肤上常可见到褐色的色素斑和略突出皮肤的扃平疣,称为老年斑或老年庞。它是老年人多发的一种色素沉着,60岁后明显增多。白头发给人们以老人的印象,几乎成了老人的代名语。也就是说,头发变白是老化现象。原因是色素量少的毛发取代了充满色素的毛发,直到有色素的毛发全部被取代为止。这里要说明的是,比头发更明确地表示老化的却是鼻毛的变白。鼻毛变白多在36岁以上开始,到50岁以上的几乎全部变白。衰老时,除头发变白外,头发脱落也先后出现。有人提出,在60岁时,约有80%的老人出现脱发,75岁以上则有90%的老人脱发。此外,衰老时,眉毛一般稀疏,部分或全部呈白色(个别的眉毛会全秃),且胡须逐渐变白。
(2)视力的变化:当人们在40~50岁时,非常容易发现自己患了“老花眼”。这说明视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退。原因是晶状体的视调节功能的改变。晶状体如同照相机中的聚光镜(凸透镜),它是一个透明的有弹性的组织结构。通过睫状肌的收缩,可以改变晶状体的屈光能力,从而使不同大小和不同远近的物体的形象,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这就是所谓晶状体的调节能力。但在衰老过程中,晶状体的弹性逐渐降低,其屈光能力逐渐减少,因而视调节能力也就逐渐降低。通常,一个10岁儿童的晶状体的视调节能力约为1400度左右。当其长至25岁时,此能力减至830度左右。一个人在阅读时约需333度的视调节能力,而对于一个50岁左右的人来说,其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却只有250度。如果这个人没有近视眼,这时必须戴一副老花眼镜,才能使其视调节器节能力增至333度以上。此外,晶状体在衰老过程中的混浊度常会逐渐增加。当这种混浊使晶状体的透明性明显降低或丧失时,便会形成白内障。
(3)听力的变化:一般来说,30岁开始,人的听力就逐渐减退,至50岁左右便开始自感听力减退,如听不到手表声。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听力减退的占27.4%。听力减退的原因,可能与鼓膜的增厚和弹性减弱,小骨链关节的机械效能减退,内耳的听觉神经细胞——耳蜗的毛细胞数逐渐减少等因素有关。
(4)身高的变化:人在衰老时,椎间盘萎缩变薄,脊柱变短且弯曲。因此,可出现驼背和身高降低。如果同时合并臀部及膝部弯曲,势必加重身高的降低和姿态的改变。国内有人对534名老年人作了8年的观察,发现在8年内男性老人的身高平均降低3.7厘米。女性老人的身高平均降低3.9厘米。
(5)体重的变化:当人在衰老时,人的体重会逐渐减轻,程度随摄入的营养、体质与生活方式而异。原因在于细胞逐渐减少。当然也有不少人体重减轻并不明显,甚至有所增加。
衰老时,除上述表面的改变外,还常伴有牙齿脱落。在牙齿脱落后,牙龈萎缩吸收,致使脸面下部皱缩,口腔变形,会显得下巴与鼻子间的距离缩短。
(二)肌体内部脏腑器官的改变
(1)心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
元•邱处机说:“人年六十,心气衰弱。”明确指出,老年以后,心脏变化,心功能减弱。由于心气逐渐衰退,心脉随之老化,不能为全身健康地流通气血,血液循环受到影响。从而出现血行淤阻,运行不畅。由于心气虚弱,血液运行无力,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脏机能衰减。例如,心中空虚而悸动,气短而促,劳则加剧,脉象细弱、迟缓。由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脏器精血亏耗,加之对世事深谙,易于多思多虑,从而耗损心血,致使心血衰少,而血虚则无以养心,故老年人常见失眠、多梦、健忘,甚至眩晕、面色无华。现代医学认为,年老时,心肌出现退行性变化,如老年性淀粉样变与棕色萎缩。老人的动脉也出现结构改变,并产生相应的功能变化。老年人常有肠鸣、大便不实、小便频等表现。这都与老年人小肠气虚,传导化物、分别清浊的功能衰减有关。
(2)肝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
《灵枢•天年篇》指出:“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这对老年以后肝脏的变化讲得非常清楚,既述实质改变,又论功能变化,与现化医学认为老年以后肝脏萎缩,重量减轻大致一样。肝气衰,是指肝的主要功能减退,既包括疏泄功能衰退,又包括肝血、肝阴不足。故人到高龄以后,每见寡言少欢、多疑多虑、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嗳气腹胀、食纳减少等情志变异、消化减退、气血不和等老年特征。
肝与胆相表里,肝虚必影响到胆,有些老年人往往遇事犹疑不决,瞻前顾后,均属于老年人胆气不足的生理特点。因胆主疏泄以助消化,而老年人胆的疏泄功能减弱,胆汁鲜能注入胃肠以助消化。故一般年高之人消化能力薄弱,特别是食入厚味之后,不易消化更为明显。
(3)脾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
人到老年,脾之阳气日渐虚衰,其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的功能比青壮年更为低下,故脾气、脾阳虚衰应是老年常见的病理基础,从主观感觉上不如常人,有头昏、目眩、腹胀、疲乏等表现。老年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退,逐渐出现全身性气虚征候,如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无力,面色萎黄等。
(4)肺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
唐•孙思邈说老年多患“肺胀”,而症见“虚而满喘咳……其脉浮大”。肺用,是由于年老时,肺气常表现不足,职司呼吸的能力亦为之减弱,体内浊气常不能顺利排出,清气亦不足以纳入而形成。因此,人体全身之气,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的化生、运行及其功能活动均受到影响,从而使老年人常出现不耐劳作的现象,呼吸功能和循环功能往往随着年龄的递增而不断减退。
(5)肾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气衰,发堕齿槁,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由于天癸竭,精少,从而出现生殖器官萎缩,性功能逐渐消失。又由于肾的气化不足,肺、脾、三焦等脏腑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功能减退,水液不能正常输泻,故常见到目下如卧蚕状、小便排出无力,尿液频繁现象。老年人,肾的摄纳之感,且常随劳作而加重。脑为髓之海。老年人由于肾精不足,故精髓不育,脑海为之不满,常常出现头晕,记忆能力减退。肾的精气减退,气化不足,肾精不能充养于耳,故一般老年人听力逐渐减退,甚或耳聋失聪。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的肾由于萎缩,体积小,重量减轻,皮质变薄,功能性肾单位可减少到青春期的1/2或1/3。老年人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总量上升,终至胰岛素不足,所以,老年人糖尿病发生的可能高。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多余的水液大部分要下输膀胱成尿,并通过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排出体外。但由于老年人肾气衰减,气化不足,常常会影响膀胱对尿液的正常蓄和渠,而出现小便不畅,或小便频多的现象。
由于精生髓、髓养骨,而老年人肾精不足,骨失所养,故常有步态不稳,牙齿脱落、稀疏、牙根外露,而且骨质变得疏松,易于折断。
(三)衰老的中医学说
(1)阴阳失调:《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即人体的生命运动,必须以阴阳为依据。可见,阴阳失调能导致衰老,而调节阴阳就有抗衰老的作用。调节阴阳,不仅要调节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而且要调节细胞内的平衡。《黄帝内经》所谓:“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人到中年以后,由于阴阳平衡失调,肌体即可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出现衰老。若发展到“阴阳离绝”,则会导致精气绝灭,人必死去。
(2)精气虚衰: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说:“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这里的气,指真气,包括元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等,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为生化之根。精,即阴精,包括肾脏所藏先天之精在内,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基础。精与气相互资生,是维系生命的关键。精充气足,才能延缓衰老,健康长寿。而精亏、气惫,是早衰变老的原因。任何损伤精气的内外因素,均能加速衰老、减少寿命。因此,尽管人体衰老的原因繁多,表现复杂,但都必须伴随着精气的病变。故在诊断上,首先必须判断人体精气的盛衰畅滞。在治疗上则以维护精气为主要目的,而为了长寿防老,祛病保生,关键亦在于保养精气。
(3)肾气亏损:中医学认为:“先天之本在肾”。肾气是决定人体强弱寿夭的关键因素。因肾藏精,主生殖发育,与遗传密切相关。人体胚胎的形成,全赖父精母血,阴阳两性相结合而成。这就是说,人之先天禀受于父母,即现代所说的遗传。肾主藏精,先天之本在肾。张景岳说:“夫禀受者,先天肾也……先天责在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后代禀赋不足,自然形成多种遗传疾病而损害健康,引起早衰。肾藏之气,为一身阳气之根,与肌体免疫功能有关。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元气是正气的主要成分,正气就相当于肌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肾气虚,元气就衰;元气衰,正气也就弱,可表现为肌体的免疫功能降低。而现代医学认为,免疫是一个与衰老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功能也随之下降和条乱,这又加速了肌体的衰老过程。
(4)脾胃虚衰:先天禀赋固然对寿命的影响重要,但后天调养对寿和衰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祖国医学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这是因为“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意思是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组织皆需要脾胃供给的各种营养素,脾胃是生命的源泉。如果脾胃虚衰,不能消化吸收,出现营养不良,贫血、水肿、气短、头晕、四肢无力等各种各样的疾病或症状,从而加速衰老,甚至死亡。
(5)心脏虚衰:心为生命活动的主宰,它能协调脏腑,运行血脉,若心气虚衰,会影响血脉的功能及神志功能,从而加速衰老。故中医养生学特别重视对心脏功能的保养,认为“以此养生则寿”。人届老年,心血亦渐不足,心血不足,则神不守舍,因而常易出现健忘、言善误等神志失聪的表现。现代医学认为,在老人身上出现的循环系统的改变,大多由于血管硬化所引起。
(6)肺脏衰弱:肺主一身之气,人身诸气的生气、运行及功能活动,都与肺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因只有肺的功能正常,人体才能维持旺盛生机,不致衰退,并抵御外邪,以免因病夭折。若肺气衰,全身机能都会受到影响,出现不耐劳作、呼吸及血液循环功能逐渐减退等衰老表现。
(7)肝脏衰弱: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衰老同肝有密切联系,即《黄帝内经》所谓“五十岁,肝气始衰”。肝的功能下降后,其他脏腑亦随着衰弱。原因是,肝藏血,它具有贮存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双主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调畅。祖国医学认为,“百病生于气”。这个“气”就是指气的气机运行失常。而气机升降出主失常,人即会衰老,甚至死亡。
以上所言是祖国医学对于衰老的一些认识,这些认识已被无数事例说明是完全正确的。人们要保健养生,必须在此基础上全面制定抗衰老措施,这样,人的衰老才能推迟,古人所说的“尽终其天年”,才能得以实现。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郑伟达教授之衰老原因 下一篇:郑伟达教授之生活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