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达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是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的关门弟子,现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等职。郑教授在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注重整体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对肿瘤肝硬化风湿病前列腺病冠心病等疑难是无病颇有研究,尤其擅长于肿瘤的中医药防治。现仅就郑教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及治疗作简要探析,以飨同道。
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病变基础,累及关节及周围组织如软骨、韧带、肌腱和相连的骨骼。病变反复持续发作,导致进行性关节破坏,引起畸形、强直,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可残废。其次病变还可使浆膜、心肺皮肤眼血管等结缔组织发生广泛的炎症,造成多脏器损害。目前RA治疗目的以缓解关节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减少残疾发生、尽可能维护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西医药物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NSAID)、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糖皮质激素(GC)和植物药等为主,存在应用周期长、不良反应大、患者难以耐受等问题。中医药辨证论治RA,可有效延缓病程发展,且健康调理效果良好,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残疾比例。
一、病因病机
二、RA属中医学“痹症”“历节”“鹤膝风”等疾病范畴。中医文献中有关痹症的论述相当丰富。《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热痹”。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分。《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素问•痹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辩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如《类证治裁•辩证》所指出的:“诸痹……良由营卫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灵枢•五变》曰:“夫同时得病,或病彼,或病此。”郑教授注重中医体质学说,临证时应注重患者体质,辨质与辨证相结合。RA患者大多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易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痹阻筋脉、肌肉、骨节,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肿胀、酸楚、麻木,或肢体活动欠利。外邪侵袭机体,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寒湿痹。另外,郑教授认为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易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与痹证发生关系匪浅。
二、论证要点
郑教授认为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很忌死搬硬套,刻舟求剑。临证时要有高度的原则性,但灵活不可或缺,因人有异禀,病有殊变,证可兼夹,型可分合。因人、因质、因症,四因结合,望、闻、问、切,四诊相参,据此施法立方,方有望效如桴鼓。
1.辨证论治:痹证以辨邪气偏盛、辨虚实为其辩证要点。郑教授根据痹痛性质与部位辨邪气之偏盛:疼痛呈游走性、放射性、闪电样者多属风邪偏盛;痛有定处,来势剧烈,局部皮温低,得暖则舒,多为寒邪偏盛;疼痛重着,关节酸痛,漫肿无头者为湿邪偏盛。疼痛以上肢为主,或周身多个部位疼痛者为风邪偏盛;疼痛以下肢为主则多属湿邪偏盛;局部疼痛日久,痛处不移,皮色紫黯或见瘀斑为瘀血;腰部冷痛,得热痛减为寒邪。根据患者病史与兼证虚实及是否有瘀血。痹证新病多实,实证风、寒湿热之邪象明显,发病急,早期正气尚胜,脉象有力。痹证日久,暗耗气血,损及脏腑,以肝肾不足诸象为主。在此基础上,如患者有外伤史,局部皮色紫黯,或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症见关节僵硬、肿胀、变形,甚者皮肤甲错,舌色紫黯或见瘀斑,脉象弦涩,属肝肾亏虚与痰瘀互结之虚实夹杂之证。
如此根据痹证病因、人之禀异、主次兼症方能辨明疾病性质,阐明发病机理,并分清主次,方药能有专攻,从而取得理想治治疗结果果。
2.祛湿为要:郑教授认为痹证病因以风寒湿诸邪侵袭人体,致气血运行不畅为主,但诸痹每兼湿邪,是为寒湿风湿湿热。以寒湿为例,治当祛风散寒除湿,然寒因温可去,但湿浊难以驱尽。湿邪在痹证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重要作用,是痹证迁延难愈的重要原因。关节肿痛酸沉屈伸不利等症皆为湿邪所致。郑教授注重调节水液代谢,气机畅通。擅用宣肺健脾温肾诸法,且将理脾放在首位。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脾气全赖阳以运。且脾为机体运化水湿之主要脏器,乃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如脾失健运,则内生水湿痰浊,且湿邪很易困脾,脾阳受损致脾胃运化失司,而致水湿内停,如此则成恶性循环。且西医治疗RA的各种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也易伤及脾胃。故郑教授治疗RA常以健脾利湿立法,常用薏苡仁、苍术、半夏茯苓白术陈皮等药物健脾运脾益气。如此,脾胃既得运化湿邪得除,且可加强治痹药物治疗结果。
3.寒热并施:阳虚则寒,而寒邪袭入又致阳虚。因此郑教授认为RA的发生与卫阳、肾阳盛衰密切相关。其根本在于肾阳不足。若患者素体阳虚,卫阳不足,则易感寒邪而发为痹,治宜温阳,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乌头汤加减,如狗脊、破故纸、巴戟天等。
然风寒湿邪为病,郁久则化热而为热痹。症见高热、口渴、四肢小关节红肿热胀,局部灼热或全身低热等,此时又宜清热宣痹,方用白虎加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
临床上RA常见寒热错杂,郑教授称之为寒热痹,认为此时应寒温并用,寓通于中,多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乌头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并加丝瓜络、鸡血藤、桑枝、路路通等,以达经络通,气血调之功。
4.化痰祛瘀:痹证日久则为顽痹,顽痹症见四肢关节变形难以屈伸,甚者身体羸弱、步履艰难、卧床不起。顽痹属久病,常虚实夹杂,此时风寒湿三邪与痰瘀搏结为患,内外合邪,缠绵难愈。郑教授认为此时痰瘀固结,深伏血络,泛泛活血、祛痰药收效甚微,肺虫类药不足以走窜入络,搜剔逐邪。常以全蝎、蜈蚣、地龙、穿山甲、蜂房、乌梢蛇、蕲蛇、僵蚕等品搜风透脉。但须忌孟浪忌持久内服,可间歇给药或众药交替使用,并与扶正、健脾药配合。
5.其他:郑教授认为痹证寒热之邪不能速去,脏腑之虚不能急补,且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症状多变,故需长期治疗。患者在服用汤剂的同时,可以丸剂散剂胶囊剂等剂型交替服用方便患者长期服用。目前中西医都无法治疗或长期缓解RA,且中西医诊疗理念各有长短,故正教授常中西药结合治疗RA患者,以慢作用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等配合中药,能较迅速地缓解患者痛苦。
三、常用方药
郑教授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以下两个验方:
1.风湿性关节炎验方(一):方药组成:薏苡仁30g,黄柏10g,牛膝10g,苍术10g,木瓜15g,徐长卿15g,威灵仙15g,丝瓜络15g,防己10g,当归10g,白芍15g,桑寄生15g。功能:清热化湿,舒筋通燥湿,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瘘痹等症,再加威灵仙、徐长卿木瓜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平肝舒筋,协同当归、白芍补血活血、柔肝止痛,加防己、丝瓜络祛风除湿清热、通络止痛,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全方共奏清热燥湿、补肝益肾、舒筋活络之功。
四、典型病例
1.患者,女,54岁,2011年10月27日初诊。患者痹证多年,用激素封闭诊疗理念,效果不大明显,故来求治。现症:周身及腰腿疼痛,左脚环跳穴位剧烈疼痛,面部浮肿,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缓而滑。证为风湿热痹,治宜祛风除湿、清热宣痹、舒筋通络。处方:薏苡仁30g,黄柏10g,牛膝10g,苍术10g,木瓜15g,徐长卿15g,威灵仙15g,丝瓜络15g,防己10g,当归10g,白芍15g,桑寄生15g,煎服3剂。
二诊(11月3日):药后未见明显效果,苔薄舌质红,脉沉弦滑。上方去当归、徐长卿,加鲜芦根30g,黄柏改为再进5剂
三诊(11月10日)上方服后,腰腿及左环跳穴疼痛已减之大半。但月经提前,半夜醒后难入寐,口不苦,苔薄白,舌质淡红,又从上方去鲜芦根,加藕节
四诊(11月24日):药后腰腿及左环跳穴疼痛又减,惟寐差,面浮肿,苔薄舌质红,再以上方加减续服5剂。
五诊(12月1日):药后症状基本获愈,面部仍浮肿,照上方加减更方如下,以资巩固。
处方:薏苡仁30g,黄柏20g,牛膝10g,苍术10g,木瓜15g,威灵仙15g,丝瓜络15g,防己10g,白芍15g,桑寄生15g,桑枝15g,茯苓15g,赤小豆15g,大腹皮、冬瓜皮、宣木瓜10g,煎服
2.患者,男,49岁,干部,2008年7月13日初诊。患者平素喜用冷水冲饮,起病于用力过猛损伤而腰骶痛。X线拍片腰脊正常。但腰腿痛已历5年,时轻时重,并逐渐牵引至大腿后痹痛拘急,每遇弯腰、久坐则痛加剧,动则气喘,面白乏力,便结、灼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细。检查:第二、三腰椎旁有压痛点,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辩证为湿热久淫,瘀滞经络,肾精亏虚,气血不足。治拟补肾壮髓,补气养血,舒筋活血。处方:独活6g,桑寄生15g,牛膝15g,杜仲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5g,木瓜15g,徐长卿15g,威灵仙15g,千年健10g,黄芪30g,桂枝10g,僵蚕10g,地龙10g,大黄6g,生藕节15g,甘草6g,煎服3剂。
二诊(7月16日):药后右腿痹痛拘急大减,大便已通,小便正常。效不更方,上方去大黄,再服5剂
三诊(7月19日):药后右腿痹痛拘急已止,仅略屈伸不利,咯痰色黄,二便正常,舌红苔黄,脉细弦。上方去威灵仙、徐长卿、藕节,加茵陈、芦根、黄柏,再进3剂。
四诊(7月23日):药后腿痛已愈,诸症皆减。再守上方加减,连服15剂而收全功。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郑伟达 下一篇:郑伟达教授之衰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