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达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是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的关门弟子,现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等职。郑教授在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注重整体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对肿瘤肝硬化风湿病前列腺病冠心病等疑难杂病颇有研究,尤其擅长于肿瘤的中医药防治。现仅就郑教授关于头痛的辨治经验作简要探析,以飨同道。
一、病因病机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外感或内伤杂病都可见头痛。头痛一症首载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曰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灵枢•经脉篇》云:“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拨……。”《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究其病因,或风寒外袭,或下虚上实,或肠胃功能失调,致使经气逆上,干于清道,不得运行,壅遏而作痛。《内经》的这些论述,奠定了头痛证治的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之见证,诚以三阳经脉俱上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是以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头痛作矣。李东垣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在《内经》六经和《伤寒论》对头痛证治的基础上,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兰室秘藏•头痛门》中论述了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血虚、气虚、气血俱虚等头痛的主要症状及治法方药。
郑教授认为西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所见头痛病因虽多,约之不出外感、内伤两端。《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外感之邪所致之头痛,以风邪很为多见。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气为患,若风寒袭表,寒凝血涩,则头痛而恶寒战栗;风热上犯清空,则头痛而身热烦心;风湿袭表,上蒙清阳,则头痛而重。若湿邪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亦可引起头痛。又“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以濡养,故内伤头痛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
关于内伤头痛,郑教授尤推崇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膈痰风厥头痛候》中所论:“膈痰者,谓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或数岁不已,久连脑痛,故云膈痰风厥头痛,若手足寒冷至节则死。”现代人饮食不节,常过食辛辣生冷,肥甘厚味,如此则易生热、生湿、生痰,伤及脾胃阳气,脾失健运,湿不得化,痰浊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生头痛。头痛各证,皆可兼夹痰湿证候。故郑教授认为痰浊与头痛发病的关系很为密切。
二、辨证论治
张景岳《景岳全书•头痛》云:“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以暂痛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很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者,治宜清降,很忌升散;次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或以阳胜者,微热则发;或以水亏于下,或虚火乘之则发;或以阳虚于上,则阴寒胜之则发。”“暂痛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然亦有暂痛而虚者,久痛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辨之,不可执也。”
郑教授临证诊疗头痛,必先问患者头痛久暂,因外感头痛起病较急,常伴有外邪束表或犯肺的症状,应区别风寒湿热之不同。常以林佩琴《类证治裁•头痛》之论为辩证纲目:“因风者恶风,因寒者恶寒,因湿者头重,……因火者齿痛,因郁热者烦心,因伏暑者口干。”内伤头痛,其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应分辨气虚、血虚、肾虚、肝阳、痰浊、淤血之异,气虚者脉大,血虚者脉芤,肾虚者腰膝酸软,肝阳亢者筋惕肢麻,痰浊者头眩恶心,瘀血者痛如针锥刺。
外感头痛多属实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因风者疏之,因寒者散之,因湿者化之,因热者清之。头痛因风邪为患,故须用风药祛风散邪;若系寒湿热邪为患,亦可参用风药以为引经。内伤头痛多为虚证,治疗以扶正为主,风阳上亢则熄风潜阳,气虚则益气升清,血虚则养阴补血,肾虚则益肾填精。至于痰浊、瘀血所致头痛,属本虚标实,或先祛其实,或扶正祛邪兼顾,总不离因证制宜。
头痛一证虽可见于各科疾病,但郑教授临证时善执简单驭繁,精细辩证,据理立法,不执死方以治活病。古谚有云:“方智圆德”,王晋三曰:“处方则成而不易,用法则万变而不滞。”郑教授认为一定之方,又可圆而用之,许多古人沿用不衰的名方,只要遵循理法为指导,用治新病,常收良效。故不必为繁杂病名或现代西医治标困扰,亦忌“求新立异”,认为古方不能治新病而擅创“新方”。现介绍郑教授在临床中常用的治疗头痛验方3则。
1.风寒头痛方
方药组成:川芎10g,荆芥10g,防风10g,细辛3g,羌活10g,白芷10g,甘草10g,桂枝10g,茯苓10g,白术10g,薄荷6g.功能:解毒散寒止痛,主治风寒头痛。方解: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荆芥防风细辛羌活白芷桂枝同为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发汗作用较强,其中细辛羌活白芷又有止痛之效;茯苓甘平,利水渗湿,健脾中和,宁心安神;白术苦甘温,补脾燥湿;薄荷辛凉,疏散风热,请利咽喉;配甘草泻火解毒,缓急定痛。全方具有止痛、散寒去湿邪作用。
2.风热头痛方
方药组成:荆芥10g防风10g黄芩10g薄荷6g柴胡10g白芍10g白芷10g藁蔓10g荆子10g甘草6g功能:解毒祛风止痛主治风热头痛。方解:方中荆芥、防风为君药,具有祛风解表,胜湿解痉之效;配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柴胡苦平,解表退热,疏肝解郁;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白芷辛温祛风解表止痛藁本辛温汽灯散寒止痛;蔓荆子苦辛平,散风热,清头目;佐以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喉;甘草泻火解毒,缓急定痛。全方具有祛风清热、止痛作用。
3.痰饮头痛方
方药组成:茯苓20g,白术10g,桂枝10g,甘草6g,龙骨30g,牡蛎30g,牛膝15g,川芎10g,僵蚕10g,地龙10g。功能:温脾化饮,镇静解痉,通络止痛。主治偏头痛,湿浊头痛。方解:方中茯苓甘平,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白术苦甘温,补脾燥湿,利水;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龙骨、牡蛎甘咸涩平,可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牛膝苦酸平,活血祛瘀;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僵蚕咸辛平,既能平息内风以解痉,又能祛除外风以散风热,且可化痰以散结;地龙咸寒,清热息风,通络;甘草泻火解毒,缓急定痛。诸药合用,共奏通络止痛、解痉、温脾化饮之功。
三、典型病例
1.患者,男42岁。因操劳过甚,感受风寒,头痛剧烈,发热无汗恶风寒,腰背酸痛四肢骨节亦然,舌苔白腻,脉浮数。曾服西药土霉素等无效。郑教授认为该患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无汗恶风寒、两脉浮紧,是属风寒表证,当发散风寒。以风寒头痛方加味,处方:桂枝10g,茯苓10g,川芎10g,荆芥10g,防风10g,细辛3g,羌活10g,白芷10g,白术10g,薄荷6g,甘草6g,1剂,嘱其服药之后,再服稀粥一碗,避风。第二日来诊,言昨日服药之后,一身絷絷微汗,须臾热退寒解而愈。
2.患者,男,16岁。2008年6月14日初诊。患者卒然起病,偏左头痛十余天。西医诊断为血管性头痛,给予谷维素、氯氮等药,其痛未得减轻,且日渐加重,遂转中医治疗。证见偏左头痛阵作,畏光闭目,伴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干结,小便微黄,苔淡黄,脉数。证属风邪上受,里热蕴结。治拟疏风清热,通泄里结,以风热头痛方加味。处方:荆芥10g,防风10g,黄芩10g,薄荷6g,柴胡10g,白芍10g,白芷10g,藁本10g,蔓荆子10g,生大黄6g,生石膏15g,元明粉6g,杭菊6g川芎6g甘草6g。4剂。
二诊(6月26日):共投药8剂,诸症基本治疗。由于临近考试,患者急于复习,停药4d,头痛又现,伴盗汗。继以前方加浮小麦15蝉蜕再予并配以中成药防风通圣丸,嘱汤药服完后接服,以资巩固。后随访未复发。
3.患者,女,29岁,2006年6月23日初诊。头闷痛8天,口干欲饮,烦躁不寐,胸痞犯恶,不能纳谷,头晕头痛,胃脘胀痛,四肢无力,伴关节及脚肿痛,时而畏风怕水,小便短少,舌苔厚腻微黄,脉沉滑。此痰湿弥漫中、上二焦,治宜和胃调中,清热利湿。以痰饮头痛方加减,处方:茯苓白术甘草龙骨牡蛎牛膝川芎僵蚕地龙黄柏冬瓜皮车前草
二诊(6月30日):药后头痛、胃胀、胸闷已减,但还有头胀痛、嗜睡、身肿,大便秘结1~2d一解,小便赤,苔黄,脉细弦。前方加晚蚕沙藿香叶大腹皮香薷草药后肿消便通尿利诸症皆愈。
四、结语
五、头痛是一种常见病证,其致病原因虽属多端,但辩证的关键首当分清外感、内伤、明辨虚实。郑教授常强调辨证在几微之间,一有粗疏,则施治必谬。在成方运用时,亦忌只强调辨证施治时随症化栽之灵活变通的一面,而忽略古方原来配伍和剂量比例的原则性。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肝癌早期乏力症状的两个缘由 下一篇:《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郑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