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相提并论的一部书。自宋治平梓板简称《伤寒论》,而林亿等人又有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伤寒,而《金匮玉函要略方》则专论杂病,这一看法一直流传至今。?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句话是指广义伤寒而言。及于狭义伤寒,则只限风寒,而不包括风寒以外的其它邪气。考《伤寒论》的内容则是主论风寒,兼论杂病,他虽亦提及温病等证,乃是与风寒进行鉴别,作为伤寒类证而出现,所以,不像风寒那样论述全面,也没有系统的治法。因此,还不能说《伤寒论》就是讲的广义伤寒。?
汉时对疾病的分科,尚无今日内外科之称,当时对外感发热的急性热病,皆叫做伤寒;对伤寒以外的疾病,包括了许多慢性病,都称之为杂病。?
伤寒与杂病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发病形式,但张仲景把它们共揉一书之中,而相提并论的理由是和以下几个问题有关的:一是因伤寒单纯发病者少,而与杂病相兼者则多,故伤寒与杂病合论则全面。?
二是人分男女,体有强弱,感邪虽一,发病则异,而且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故辨证不明杂病,不明脏腑的寒热虚实,则亦不能明伤寒。所以,只论伤寒,不论杂病,则不能曲尽辨证之长。
三是有的病人先患它病,后感伤寒,内伤外感,病情杂沓,难求一致,故用伤寒一种发病形式而统摄诸病。?
基于上述的问题,故柯韵伯对此深有体会的说:“伤寒之中很多杂病,虚实互显,故将伤寒、杂病合而参之,故扼要法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伤寒论》是通过伤寒与杂病的具体的事实,以反映它的辨证方法。也可以这样说,伤寒与杂病必须共论,方能显示六经辨证以统摄诸病的意义。故柯韵伯又说:“盖伤寒之外皆杂病,病不能脱六经,故立六经而分司之。”反映了六经辨证以统摄伤寒、杂病这一事实。?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伤寒论》这部书言简意赅,极尽含蓄吐纳之能事,故在辨证说理中有其潜移默化的感染力,起到了文以载道的效果。?
另外,我们应看到作者在六经辨证中,只讲某经之为病,不讲某经之伤寒,把百病兼括于六经而不能离其范围,所以它只在六经上求根本,而不在伤寒上求枝叶,因而突出了六经辨证的特点。?
方中行也认为《伤寒论》是论病之书,非为伤寒一病而设,这些提法,确实抓住了《伤寒论》的主要精神。?
据上述理由,说明了伤寒与杂病互相共论以阐明辨证论治之理,本来不存在伤寒在前,杂病在后;或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学习《伤寒论》目的在于辨证论治,绝不可降格以求而满足于辨伤寒之一病。?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伤寒论》伤寒的涵义 下一篇:《伤寒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