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问世不久,就遭到了兵火的摧残,致使原书十六卷残缺不全。公元256年~316年,西晋太医王叔和搜集了一些残存之书,进行整理并撰次成篇,但只整理了十卷,对十六卷的原貌已不复见。所以晋以后的《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只载《伤寒论》十卷,而不再称十六卷。现在通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据说原是同一部书。这十六卷书,由于汉末晋初政局动乱而散佚。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残本,加以整理撰订,虽然不完全是仲景原文,但尚能保留仲景面目。然叔和之后又几经兵燹,特别是“永嘉之乱”(按:石勒攻陷洛阳,晋怀帝被虏),文物丧失惨重,王氏整理的《伤寒论》又遭到散失的厄运。
唐初,孙思邈著《千金要方》时,还没有引载《伤寒论》(按《千金要方》卷九、十所载的伤寒,不是从仲景文中引出来的)。他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可知《伤寒论》在隋唐时候就不易见了。后来经他苦心搜集,才收载于晚年所著的《千金翼方》中,这是孙氏对《伤寒论》的流传所立下的功绩。?
唐天宝年间,王焘撰《外台秘要》,曾引用《伤寒论》方,注出卷至十八,并且还包含有《金匮》方在内,可知王焘所见到的又是另一种本子。到了宋朝的治平年间(公元1065年),政府指令高保衡、林亿等人校正医书,把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进上的《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加以校正,同时梓板而颁行于世。在这个时间,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从蠹简中捡得《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也加以校正而刊行于世。?
此外,尚刊行有《金匮玉函经》八卷(《伤寒论》别本异名)。这是仲景遗书自汉建安十年至宋治平二年,上下八百六十年中分合隐现的概况。?
现在通行的《伤寒论》有两种版本:一是宋版本,一是成注本。宋版国内早就没有原刻本了,只有明代万历时虞山赵开美复刻出来的,算是佳本(简称“赵刻本” )。“成注本”是金代成无己注解的,经明代汪济川校刊,因经过几次翻印,错字很多。此外又有医统本,也是成无己注解的,经明朝徐镕校刊,内容和“汪刊本”基本相同。?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伤寒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下一篇:《伤寒论》伤寒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