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不和则卧不安”出于《素问•逆调论》。对此历来有两种看法:一是指由于胃肠道功能失常而出现的不可熟睡,以至睡时多梦、呼吸粗大、睡眠时鼾声隆隆;一是认为病人气喘而不得平卧。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分歧之所在:一是对“卧”字的理解,有的认为“卧”为睡眠;有的认为“卧”为平卧,指睡眠的姿态。二是对“不安”的理解,有的认为是不可熟睡;有的认为是气喘得睡不下,如端坐呼吸。我们认为这两种不同的解释以前说为优,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从本文结构上分析。“胃不和则卧不安”是《内经》对胃气上逆出现不得卧而息有音的病因病机及症状描述的概括,原文只提“息有音”而不言及“喘”,“息有音”和“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因为下文在论述因肾阳不足,寒水不化而射肺时,则明言“不得卧,卧而喘”。因此“息有音”和“喘”的概念显然有别。?
二是从《内经》对“卧”的认识和理解,“卧”就是睡眠。《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素问•诊要经终论》说:“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从这些经文来看“卧”就是睡眠,“卧不安”就是睡眠不好。至于说“卧”是指睡眠姿态中的平卧,这在《内经》上也有明确的提示。不能平卧在《内经》中称之为“不能正偃”,如《素问•平热病论》说:“卧不能正偃,正偃则咳不出清水”;“不得正偃者,胃不和也”。这里的“不得正偃”是指因胃不和而喘,因喘而不得平卧,清清楚楚,所以本文中“卧”是指睡眠而不是睡眠姿态的平卧。?
三从临床实践分析,“胃不和则卧不安”是常见的病证。由于肠道寄生虫,小儿消化不良或寒湿伤中以至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嘈杂或心悬若饥,难以入眠,或睡眠不好,多梦易惊,咬牙呓语,呼吸粗大,鼾声隆隆等,如《素问•厥论》所述:“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基于上述几点,所以我们认为第一种理解较为符合原文精神。?
正确理解“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含义,对指导临床实践是很有帮助的,它告诉我们,失眠一症引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因此不能见失眠就用安神药,启示我们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达到治病必求其本的目的。犹如“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失眠有因胃不和引起的,临床用和胃之药治疗达到安眠的治疗结果。正如《灵枢•邪客篇》所说:“欲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为了进一步说明它的指导意义,我们举当代两位名老中医的医案加以说明,《用辨证法指导中西医结合》一书中介绍了姜春华教授曾遇到一例失眠两周彻夜不眠的病人,历经各种镇静安神药都罔效,通过姜教授辨证论治,发现病人除了失眠之外,还有面红目赤、舌苔厚黑、大便闭结,认为实热熏蒸,心受火扰动而不安,心不安则不眠,进一步指出失眠只是现象,便闭实热才是本质,于是用一帖承气汤,病人当晚就酣然熟睡了。另一例是万友生教授用“半夏秫米汤安眠”,《伤寒知要》“失眠”一症的治疗。从这些宝贵的经验说明“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是很有意义的。?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脉有胃气 下一篇:《内经》之神及其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