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医疗思想,在这里主要指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思想,它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例如,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思想;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思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思想;“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不断地随病机转化调整治法和灵活选方用药的思想;“存津液” 、“保胃气”、重视调动人体正气以战胜疾病的思想;辨证论治与药物服用方法、辨证施护、调剂饮食密切相关的思想;对情志病人以辨证论治为主、心理疏导为辅的思想。它们共同反映出中医在诊治疾病中的整体恒动观,并落实在中医临床的关键环节——辨证论治上。?
未病先防 这是中医在防病治病上的一个重要思想,它是以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同步、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道”,可以理解为“养生之道”,“防病之道”, 这里不仅指出了必须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客观规律,才能祛病延年,而且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重要养生与防治原则。例如凡阳气虚弱的老年喘息(即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采取夏月三伏天用背俞贴敷诊疗理念(以温药为主),配合内服培补脾肾之剂,提高了治疗结果。推而广之,凡慢性阳虚证疾患,如采取“冬病夏养”的办法,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治疗结果。?
有病早治 大凡任何疾病的发展演变,都有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中医病因病机学说认为,这个过程是一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要及时抓住病机,力争早期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通过调治未病的脏腑,既可防止已病脏腑向未病的脏腑传变,控制病变深入发展,又可消除对已病脏腑不利的影响,促进已病脏腑的恢复。?
用整体动态的观点、综合辨证的方法来诊察与判断病情,预测病机转化的趋势。这是中医医疗指导思想的独到之处,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逐年增加的综合性疾病和慢性疾病面前,西方医学或穷于应付,或毫无良策。所以,心脑血管病、肿瘤病、自身感染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病毒所致疾病,是目前西方医学号称的“五大难关”。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内因(遗传、体质、代谢、免疫等因素)起决定作用,个体的差异性很大,仅仅依靠一药一方是难以在治疗中取得治疗结果的。然而中医指导临床的理论思想和治疗方法更适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应当指出的是,这类疾病不是今天才有的,绝大多数病在古代就存在着,在历代中医文献中都有大量的临床记录,当代中医临床实践的经验表明,古人在数千年间积累起来的有效经验,今天用之同样有效。例如,中风主要指脑血管病,是目前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日本,中风的死亡人数为所有疾病的第一位。从我国的诸多方面资料分析,中风的死亡人数也占首位(86.03~164/10万)。在我国,中风的发病的可能高到惊人的程度,如在北京四个城区调查,死于高血压脑血管病者为122.94/10万,上海市卢湾区新发脑血管病为229.7/10万。在我国,中风的致残比例甚高,在免于死亡而存活的中风患者中,有3/4以上生活不能自理。在我国,每年约有160~180万人发生中风,其中约有86~100万人死于中风疾患,而存活者中有50万~75万人致残,生活需要人辅助料理,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多困难。今天,中风是世界第一位的大病,而在我国的古代,也被列为群病之首,因而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可见,前人治中风的经验足资借鉴。我国历代临床医家,都把治疗中风摆在重要位置,在他们的著作中详细论述中风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等,其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供我们今天学习与继承,这显然是中医学的一大优势。?
以整体为本、正气为本、体质为本、治病求本的思想,有利于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既解除病痛,又增强体质的目的。?
疾病的发生是人的整体阴阳失调的结果,而整体阴阳失调往往通过局部症状或病变反映出来,因此,中医治病,在重视局部病变的同时,全面观察和分析,弄清整体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辨明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然后从整体上辨证论治。例如,由于暴怒双目失明,称为暴盲,虽是眼睛的局部病变,但从肝与目的内在联系中,可以判断是伤肝所致,治疗从肝入手,往往能使眼睛复明。?
人的正常自我调节功能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应,往往表现在不同季节的常见病上。治疗时,应注意气候对疾病的影响。例如,1957年河北一带发生乙型脑炎大流行,石家庄地区从暑温论治,用加味白虎汤取得了治疗结果。1960年再次出现流行,按上述方法治疗无效。中医研究院著名老中医蒲辅周根据中医运气学说的岁运发病规律推测,确定该年属湿运太过,遂按湿温论治,采取化湿清热法遣方用药,使乙型脑炎的治治疗结果果显著提高。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因素与人的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中医在内伤杂病范围内,重视情志致病,并积累了许多治疗情志病的临床经验,西方医学兴起的一个分支——心身医学,也在朝这个方向探索之中。?
调整整体机能,调动人的抗病能力,对老年医学和健康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将具有指导临床的实践意义。?
正气的强弱常常是疾病的发生与否及病势进退的关键因素,要想有效地驱除病邪,必须依靠正气的力量。在正气极虚的情况下,单纯祛邪一般是无效的。?
《内经》从不同角度对人进行了体质分类,并指出不同的体质产生不同的疾病,应该给予不同的治疗。对许多疾病,中医不仅着眼于某些致病因素,更注重改善体质,往往获得根本性治疗。例如,慢性肾炎病人常常有反复感冒、咽喉肿痛的病史,每次都可能引起肾炎急性发作和病情加重,因此,防止感冒、咽喉肿痛等感染,是治疗慢性肾炎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单用西药抗炎药或中药清热解毒之品,效果往往不理想,即使一时取效,也容易反复。如果真能从改善体质入手,调整全身的阴阳,不但可以改善局部病变,而且还增强了人体的抗病能力,对肾炎的治疗起了重要作用。?
在所有构成疾病的矛盾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关系,或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本”,其它则是“标”。“本”与“标”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治病求本”,意思是说,治病在于寻找调整阴阳的方法。所以,“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战略思想和全局观点。这一思想,并非意味放弃“标” ,而是在具体临证时,分清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同治,也是临床运用中应该灵活掌握的。?
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证”是立法施治的很合理的依据,而针对证候辨证论治,是科学的治疗原则。“证”不同于症状,也不同于疾病本身,而是人体在疾病某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消长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是天、人、病三者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证”反映了一定阶段上疾病的本质,是随时可变的。同一疾病,如果症候不同,采取的治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表现出相同的症候,可采取相同或相近的治法,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病是以致病因素(邪气)为主体,以人体为客体。证则以人体(正气)为主体,以致病因素为客体。病与证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病必须通过证表现出来,证是病的表现形式和归宿;另一方面,病对证则有较强的制约性和规定性,在一种病的全过程中,可以出现若干个不同的证。因此,辨证要与辨病相结合。?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中医药学在现代医疗上的优势 下一篇:中医药学之治疗手段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