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
医讯
最新医讯 热点关注 学术会议 专家博文
肿瘤
常识
致癌因素 癌症检查 癌症预防 有问必答
肿瘤
治疗
中医治疗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肿瘤
护理
术后护理 放化疗护理 心理护理 饮食护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肝胆胰诊疗中心 > 郑伟达 > 医论集 > 正文

对张从正攻邪理论的认识与实践体会

来源:抗癌在线 作者:e医生 时间:2009-12-18 14:57:50 浏览次数: 20

  • 第611次香山科学会议在京召开
  • 肝癌晚期如何治疗
  • 四种骨癌的治疗方法
  • 喉癌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 1
    • 2
    • 3
    • 4

    1.攻邪论点的形成?
    张从正攻邪学说在中医学上是独标一帜的。他在继承《内经》、《难经》、《伤寒》有关攻邪论述意旨的基础上,吸取了刘河间的“火热论”内涵,形成了自己的主张。张氏认为病由邪生,攻邪才能却病。“夫病之一物,非人生素有也。或自外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可乎?”指出邪留于体内而不去,是一切病症的所由来,必须速驱而始能却病。他认为病初宜补是一定不可的。“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其气未胜,而邪气己交驰横鹜而不可制矣。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张氏所生活之金元时代战争频繁,疾病流行,而当时治疗却滥用温补,病家亦喜补恶攻,造成不良的后果。张氏针对性地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这就是张从正攻邪观点的思想基础。?
    2.攻邪理论的依据?
    《素问•六微旨大论》:“非其位则邪”,“变则邪气居之。”张氏加以发挥:“夫天地人三者之气,常则安,变则病。”“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指出诸气失去常度即变为邪,天时气候、地理环境、人们日常生活、情操等发生的变化而成的致病因素,皆属邪气,而疾病的发生。总是由于邪气强加于人体而成,故治疗首当去其邪。他还认为血气流行失畅,可产生内在之邪或招致外来之邪,邪若内踞,便加剧了血气的滞流,而造成淤积,产生各种病变,治疗上总祛邪为急务,藉祛邪的手段达到恢复人体血气流通的目的。所谓“陈腐去而胃肠洁,癥瘕尽而营卫昌。”他根据《内经》“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等论述,提出汗、吐、下三法攻邪。?
    3.攻邪三法的发展
    张从正宗《内经》天、地、人三邪发病,分属上、中、下三部之说,认为“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走注疼痛,麻痹不起,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三大法还法中有法,各有许多兼类。凡引涎、搐嚏、追泪上行者皆划属吐法;凡艾灸、薰蒸、洗涤、温熨、针刺、导引、按摩、解表者皆划属汗法;凡催生、通乳、消导、逐水、泄气下行者皆划属下法。他指出:“以余之三法,所以赅众法也;然未尝以此三法遂弃众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足见张氏汗吐下三法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他曾说:“予所论之法,识练日久,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也。”据考查,《儒门事亲•十形三疗》中载医案139个,其中下法和吐法兼用的占40%;用汗法和吐法占34%;汗吐下三法并进的占5%。对发汗、催吐、泻下三法的运用,确实是得心应手,既有理论依据,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4.攻邪三法的运用
    如上所述,张氏首先认识的是病由邪致,不论病是从外而入或由内而生,总属邪气强加于人体。已病必先攻邪,邪去而正气自复,故他认为攻邪只汗吐下三法,而无第四法。并说:“良工之治病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或治其实,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谬工之治病,实实虚虚,其误人之迹常著。”“夫粗工之与谬工,非不误人,惟庸工误人很深……。岂复计病者之死生乎?今余著此汗吐下三法之诠,所以赅治病之法,庶几来者,有所凭藉耳。”现将张氏临床如何运用三法分述如下。
    (1)汗法  张从正在《凡在表者皆可汗式》中说:“风寒湿暑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他应用发汗的方法多种,不但辛温可发汗,寒凉亦发汗,还有薰渍、导引、针刺等。发汗的方法既多,应用范围亦较广,不仅应用于外感急病,用于久病亦复不少。伤寒冒邪者汗之,大头瘟头面肿胀,并热为寒包,喘急难眠,诸风湿症,一汗可安;痈毒初起,汗之则痉已。久病者,如风寒久伏肌髓,微热恶风,累月病疟,诸寒湿肿胀,皆可汗之;年远厉风,大汗驱之;餮泄不止,日夜无度,完谷不化,若脉见浮大而长、身表微热者,都使用汗法,甚至与吐法、下法先后连用,或者吐法和汗法兼用。如破伤风、惊风、狂、癫病、痹症等,都随证于吐下之后使用汗法,甚至汗吐下并用,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吐法  《内经》说:“其高者,因而越之。”王冰说:“上盛不已,吐而夺之。”指出临证时对于病变在上者,需因势利导,运用涌吐法不仅使病邪有害物质从口吐出,且可宣通气机,疏解郁结,免致病邪深入,从而缓和病势,以至达到愈病目的。《伤寒论》中以栀子厚朴汤吐懊憹,瓜蒂散吐伤寒六七日因下后腹满无汗而喘者;《本事方》中稀涎散吐膈实中满,痰厥失音,牙关紧闭,如丧神守;《万全方》以郁金散吐头痛眩昏,头风恶心,沐浴风;《普济方》以吐风散、追风散吐口噤不开,不省人事,以皂角散吐涎潮;《总录》方中以常山吐疟;《孙尚方》以三圣散吐发狂,对张氏都有很大启发。
    张从正既服膺《内经》上脘之病可涌去的理论,又接受了前人的经验,并作了临床验证。他说:“余之用此法,非偶然也。曾见病之在上者,诸医尽其技而不效,余反思之,投以涌剂,少少用之,多获征应。既久,乃广访多求,渐臻精妙。过则能止,少则能加,一吐之中,变态无穷,屡用屡验,以至不疑。”他的经验,凡是可以吐的病者,吐到昏眩,也不惊疑,身体强的,可以一次强吐而愈;身体较弱的,可分3次轻吐,吐后第2天,无论是见轻快或转甚,只要吐之未尽,可等待数日再吐。吐后觉渴的,可用冰水、瓜、梨、柿之属以解渴,不必服药。吐后禁食过饱和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禁止房事和七情六欲。凡用吐剂,他的方法是先予小服,未效渐加,并可用钗股、鹅羽探吐,不吐再服药,再探吐,中病则止,不必尽剂,过则伤人。如吐不止,因于藜芦的,可用葱白汤解之;因药后吐不止,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于瓜蒂的,用麝香前汤解之。其他一切草木药吐不止的,都可用麝香汤解。他还注意禁忌症:如性情暴躁,易怒好淫,信心不足,病势临危,血气衰弱,频吐不止,老弱亡阳,诸般血症。张从正使用吐法取效之捷,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起来的。倘辨证明确,不但“吐”有实效,有的病症还可与下兼用,或吐汗并用。?
    (3)下法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土郁夺之。”王太仆注曰:“夺谓下令无壅碍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因其重而减之”,即减去重积, 具有下泻之义。又说:“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指出其病在下者,应该用疏泄的办法,以竭其邪气,中焦胀满之病,应泻其内里之蓄积,这些都是说明取下之一法。张从正进而指出:“《内经》一书,惟以气血流通为贯,世俗庸工,惟以闭塞为贵,又止知下之为泻,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腐去而胃肠洁,症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
    张氏此说证之实际,确有道理。如我曾治一青年,肝经湿郁,化火内动,扰乱心神,而发梦泄,医者多从补肾固涩以治,致肌肉消瘦,症情日益加重。予以龙胆泻肝汤加大黄,连服数剂而病瘥。泻肝火以救肾水之亏损,清湿热以祛中州壅滞,清泻之法变为滋水健睥之用,即以攻为补之义,体现攻下法的辨证观点。用于大实之证,如“大积大聚,大病大秘,大涸大坚”,下药真是补药也!张从正甚赞大承气汤的功用,“有泄有补,卓然有奇功”。“此药治中满痞气不大便者,下五七行殊不困乏,次日必神清气快,膈通食进”。?
    张从正的攻下法,还不限于脾胃消积导滞,他说:“伤寒大汗之后,重复劳发,而为病者,下之后,热气不尽,当再下之;若杂病腹中满痛不止者,此为里壅内实,可下之;伤寒发热大汗之后,发热脉沉实,寒热往来,时时涎嗽者,可下;目黄九疸食劳,皆属脾土,可下之;落马坠井,打仆损伤,汤沃火烧,车辗犬伤,肿发身痛,日夜号泣不止者,可下;杖疮发作,肿痛 及上下,语言错乱,时时呕吐,数日不食者,可下。”至于他用攻下之法,有寒下、温下、峻下、缓下等等,辨其不同邪实,或热壅,或寒结,或水聚,或痰滞,或温积,或血瘀等病机不同,而采用不同方药。张氏又十分注意下法的禁例,如非邪实的症情,就不能任意妄攻。如《内经》所说:“洞泄寒中者,伤寒脉浮者,表里俱虚者,心下虚痛者,厥而唇青,手足冷,小儿如泻转生慢惊,及两目直视,鱼口出气者,暨十二经败症等”,俱不用下法。总之,张氏运用下法得体,启迪后学,只要认真辨证,分析寒热虚实,取其当下则下,无不应效。?
    5.攻邪理论的影响与评价?
    张子和的攻邪法,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极其丰富和宝贵的内容,对后学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三法 经历代医家反复实践。不断验证,各有阐发,翟玉华说:“吐下汗三法,张子和用之,取效甚捷,但施用壮健人则可,若虚者不可轻用也……其升之、举之、提之,皆吐之意也;其降之、抑之、行之,皆下之意也;其渍之、散之、疏之,皆汗之意也。至于当补者,又非专至于增补收摄,凡调之、养之、温之,皆补也。去其所害,而气血自生,借攻之为补,亦是三法,学者不可不知。”孙台石说:“张子和治病,不离吐下汗三法,本疗暴病,而久病亦用以奏捷。”这些医家都证实了三法的功效。其后,朱丹溪的“倒仓法”,吴又可的“开门祛邪法”,喻嘉言的“逆流挽舟法”,王清任的“逐血瘀”等都是“三法”的发展,实践证明均具良效。?
    总之,张子和的攻邪学说和“三法”的应用,丰富了中医治则内容,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影响,还值得今后进一步加以研究。?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抗癌在线介绍

中国抗癌在线于1996年创建,是全国肿瘤防治的大型综合性肿瘤专业门户网站。抗癌在线提供更专业、更权威和更便捷的专业综合肿瘤信息,为大众搭建肿瘤疾病和医疗信息查询...[详细]

及时提问 快速解答

问:结肠癌术后中医治疗

答:结肠癌术后,巩固治疗方面建议根据病人的具体检查情况,结...[详细]

问:得了肝癌怎么治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技术也是在不断的前进,然而肝癌患者...[详细]

*姓名:
*年龄:
*性别:
*电话:
*问题:

(以上信息均会为您保密,为了尽快获得专
 家答复,请填写真实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