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有内、外、久、暂、轻、重、缓、急之别,治有标本、先后、逆从、补泻之异,临床掌握常法是必要的。但疾病的发生,总是常中有变,变中有常,先知常法,不知通变,则不足以应付复杂的病例。吕晚村评《医贯》称:“顾病机传变,辗转相因,治法逆从,深浅异用”,即指出应变的必要。一般原则是有变先治其变,病情稳定后再治其常。永富独啸《漫游杂记》曰:“治疗之道二端,曰持重,曰逐机。所谓持重者,病深则治一,非迂慢而过日也;所谓逐机者,症移则辄随,非迷惑而转方也。持重者常也,逐机者变也。勿能逐机,而失于持重焉;勿务持重,而忽于逐机焉。”他是说病情正常应慎重稳妥地及时治疗,不得耽误;病情变化则更随时应机治疗,即是“知犯何逆,随症治之”之意,而不能疑惑不定胡乱处理,否则即使毫厘之差,也会谬以千里。张景岳云:“有变必有象,有象必有本,但本有显而易见者,有幽而难明者;有症见于此而病于彼,有症在表而病在里,必求其正确之因”(《本本论》)。可见知变治变还必须通过表象求本求因,而不是只求表证的暂退。如肺痨病人低热咳嗽,一般抗痨处理即可,如遭受外邪,咳嗽加剧,体温升高,是为变象,宜先治新感。若外邪不除,乘虚内传,新旧合邪,便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假如不先知其变,又何以安其常态?《内经》所说的“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也是治疗常变的灵活原则。此外,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含有灵活达变的意义。?
医者除能见变达变外,还应该培养起从常见变的能力。从病情的进程中预见到变的潜在危险和可能发展的趋向,就能在治疗上做到左右逢源,应付自如。?
(1)先急后缓 一病当前,表现症状有急有缓,有徐徐而来,有猛如暴风骤雨,急当先治,缓则缓图,从标从本,不容忽视。标总是代表病急的一面,也即是矛盾暂时突出的一面,故称急则治其标。如何掌握缓急治疗原则,我以为应以主客之病与主客之证表现为标准。前人尝谓:“治主以缓,治客以急”。宜急逐的为客邪暴病,宜缓治的多属正虚或病势较轻。病有内伤复兼受外邪,内伤在前,外感在后,外感之邪猛悍,必须乘其方起未盛,气血未紊乱之时攻之,则邪气易除,正气易复。倘邪气内传或内外合邪,犯及脏腑,养成其势,正气受伤,攻邪扶正之间,孰先孰后,就应考虑周详,掌握分寸。先受外感未愈,复见内伤,内证急,当先治其内,必要时内外兼治。但如正虚以至余邪羁留不去,则非扶正无从祛邪,扶正即为急务。至于“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和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更须明察秋毫,透视病机本质,缓急之间,不容疏忽,才能做到丝丝入扣,救逆存亡。
(2)识博用专 “医之为道,非真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此指医者学识造诣而言,但我以为临床上也应该做到识博而用专。一个医者应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和掌握治病规律的基础上,能尽量做到通晓各家学说,融汇古今经验,了解医药信息,对遇到的任何病人,特别是疑难重病,能全面细致的收集医史和临床资料,平时做到心中有数,用时能够触类旁通,这就是识博。根据具体病情病态,辨证求因,加以分析归纳,提纲挈领,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又能察微知渐,预见其潜在变化,慎防其养成之势,论治准确、精密、细致,并知约方约药,使方无旁鹜,药无虚发,如庖丁解牛,郢人运斤,抑病变于萌芽之行,挽垂危于顷刻之间,这是用专。没有博识则没有用专的可能。博是专的基础,专是博的升华,两者可以说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只有具备由博至专的学用工夫,才能胆大而心细,真正掌握治则的原则性有效地发挥灵活。?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治则运用体会之必须求平正 下一篇:治疗八法的共性以“通”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