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平 是要求保持阴阳的平衡,首先是保持人体与外环境的相适应,同时保持人体本身各方面阴阳的相对平衡。这里含有养生防病的意思。一旦疾病发生,人体整体或某一部分必须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进行调节,使之相对平衡,是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阴阳盛衰偏颇,往往错综复杂,有明有暗,有见于体表,有只见于某些脏腑、经络或营卫气血,有的互相影响,有的由此及彼,举不胜举。如何“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如何“调其逆从,可使必己”,就有赖于医者的精思明辨,知其病本,识其病机,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扶阴助阳各得其用,始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
(2)求正 正是正中,不偏不倚。求正,在于保持机体本身功能的正常动态,各个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气血经络的条畅,气机上下升降的无窒碍。而治病中时时处处注意顾全正气,抑制邪气;处方用药做到正而不偏,纯而不杂,“适事为故”,中病而止,无过不及,不致邪失正,也属求正范畴。总之求平求正有紧密的辅成关系,甚至可以一以贯之。?
我以为能做到以上三点,便能基本掌握治则的一般规律即普遍规律。但是由于病人因不同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特异情况,以及疾病因治疗不当出现反常逆转、瞬息多变的特殊状况也是存在的,因而在治疗上还必须掌握灵活性,以适应微妙变化的病机病情,达到治病的目的。从哲学上来说,这就是既要掌握矛盾的一般性,还要掌握矛盾的特殊性问题。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治则运用体会之必须求属同 下一篇:治则运用体会之知常达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