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本质 “治病必求其本”,这是《内经》早就确立的一条原则。“本”指疾病的本体、本质、病之所在。前人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个本,这个本就是阴阳,疾病也自不能例外,故《内经》随即指出“或本于阴,或本于阳”。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进一步作了阐发:“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燥火,也总属于阴阳二气。治病必求其本,谓求病之本于阳邪或本于阴邪之在阳分阴分也。”可见求本即首先观察审定病位在阴在阳,邪之为阳为阴。掌握了“本”,然后才能明辨寒热、虚实、表里上下、血分气分、病机病态,进行确当的治疗。不知求本,或本末倒置,则无以识病和治病。求本既须判别阴阳(阳邪或阴邪,在于阳分或阴分),而别阴阳又该从何着眼和入手?个人认为可从阴阳很显要的属性和特征寒热入手。辨清寒热,继之再别其在表在里,属虚属实,伤气伤血,病无遁情矣。惟治病求本之“本”,与治法中所说治有标本从标从本的“本”,含义范围不尽相同。后者的“标本”是个相对的概念,临床上或以邪正分标本,或以新旧病分标本,或以病之部位(外内、上下)分标本,均是在求本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治则,即治病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抓暂时矛盾突出方面,才能做到“万举万当”。?
(2)求因 即了解致病的因素。疾病是致病因素与人体反应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内经》称“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即是说要识病之所与其变化,必先了解其致病的因素。病因,有的医家也称作“本”。如张景岳《求本论》:“起病之因,便是病本。”求本以知病所(位),阴阳所属;求因以知病源,又进而推求寒热、虚实、表里的病机病情病态和其传变转归,然后确定治则治法,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循因可以直取其本。医者对一具体病人察知为六淫或七情之伤,析其病机表现为寒热虚实表里,则其属阴属阳也就豁然胸中。故景岳说:“明辨者,知其因,直取其本,则所生诸病莫不随本皆退。”?
因此,可以这样说,辨别疾病之所(位),寻求疾病之源,掌握病机变化,正确运用治则治法,是求本求因的义蕴所在。?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扶正与祛邪的临床运用 下一篇:治则运用体会之必须求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