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法是针对人体的阴阳气血或某一脏器虚损时而设的,它是运用各种不同的补药来达到“因其衰而彰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目的。?
补法的主要作用在于辅助人体气血的不足,协调阴阳的偏倚,使归于平。另外,在正气虚弱,不能清除余邪的情况下,使用补法,不仅能使正气恢复,而且有利于肃清余邪,此即“补正即所以祛邪”之意。所以,补法并不局限于补虚扶弱方面,同时还能收到间接祛邪的效果。凡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而出现的阴阳气血津液不足的虚证,均为补法的适应证。?
由于病理变化的特点不同,补法又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补气 适用于肺脾气虚之证,症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促汗出,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甚则脱肛、子宫脱垂,或虚脱等,代表方剂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独参汤。?
补血 适用于营血亏虚之证,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爪色淡、心悸怔忡,头晕眼花,或月经不调、色淡量少,或手足麻木,舌质淡,脉细,代表方剂为四物汤。?
补阴 适用于阴虚之证,症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头晕耳鸣、唇赤颧红、虚烦失眠、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咯血、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左归饮、大补阴丸、天王补心丸。?
补阳 适用于肾阳虚弱之证,症见面色(白光)白、胃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痠软冷痛、阳萎滑精或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脉细微,代表方剂为肾气丸、右归饮。?
运用补法要注意脾胃功能,因补益药大多滋腻,易于壅中滞气,如脾胃功能低下或久服补益剂,可加入理气醒脾药白豆蔻、砂仁、木香、枳壳、陈皮等,达到补而不滞的目的;不能滥用补法,如大实有羸状,或邪盛而正未虚者,应以祛邪为主,以免“误补益疾”补法虽可扶正祛邪,但如果在邪势正盛之时,纵然有虚象,也不能拘于此法,应以祛邪为主,或攻补兼施,邪去则正气自安,否则就会因补而致留邪之弊;根据血气同源,气为血之帅,血由气生,阴阳互根的原理,分别主次而配合使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之法。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