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有效的对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呢?这个问题是患者很关心的问题,但是对于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是手术好,还是保守治治疗结果果好?相关专家通过一项对比研究发现,非手术治疗重症胰腺炎无论病死比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患者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低于手术诊疗理念。此研究提示临床医生,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勿盲目手术治疗。
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一种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十分复杂的疾病,由于该病往往来势凶猛,患者病死比例很高。对于该病的发生,传统的观点认为是胰酶“自家消化”,在治疗上主张清除坏死组织,引流腺腔内渗液,防止坏死组织感染。近年来研究认为,该病病情不断加重是细胞因子在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免疫系统参与,使该病成为一种全身性过度炎性反应。因此认为保护机体安全渡过炎性反应期,防止器官功能衰竭为治疗该病的关键。
该病的治疗分两个阶段,1996年以前以手术诊疗理念为主,1996年以后采用非手术诊疗理念为主。张喜平等选择了自1994年以来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7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手术治疗40例,死亡14例,病死比例为35%,存活病人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为73.1%,平均住院日为53±44天。非手术治疗31例,死亡仅4例,病死比例为12.9%,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为51.6%,平均住院日28 ±19天。张喜平等由此提出,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勿盲目动手术,应治疗非手术诊疗理念。此外,由于该病病情十分复杂,对该病的治疗还应坚持“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治疗”的原则,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治疗措施。
急性胰腺炎抗生素的应用
抗生素的应用
抗生素对急性胰腺炎的应用,是综合性治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应用抗生素是无可非议的。急性水肿性胰腺炎,作为预防继发感染,应合理的使用一定量的抗生素。Beger报道138例坏死性胰腺炎作胰腺切除的组织细菌培养,阳性比例为40%,坏死越重,时间越长则阳性比例越高。胰腺坏死并发化脓感染的细菌种类较多,常见的为肠道G-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氏杆菌、粪链球菌、产碱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胰腺炎合并感染时死亡人数甚高。因此,在急性胰腺炎时怎样正确的使用抗生素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抗生素的血-胰液屏障:将胰液及血清经微生物法、酶免疫法以及接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抗生素的含量,发现抗生素在透入胰液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很主要的是在胰腺内存在着一种类似血-脑屏障的血-胰屏障。抗生素在透过血-胰屏障时,首先要透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和基底膜,然后透过胰腺腺泡及导管的细胞膜而进入胰液。由于细胞膜含有较多量的脂类,故极性小、脂溶性高的抗生素较极性大、水溶性高者更易透过,抗生素的血清蛋白结合比例、作为载体的结合蛋白分子量大小、抗生素的pH值均可影响其进入胰液。因此,在急性胰腺炎时,炎症影响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亦影响抗生素向胰液的透入。既然胰液中含有抗生素、胰组织中也应含有抗生素,但胰液中的抗生素浓度能否代表胰组织中的浓度,经实验证明,胰组织和胰液中抗生素的浓度,两者是平行的。到目前经研究的30多种抗生素能够进入胰腺且能达到有效浓度的仅1/3。在血-胰屏障作用下有的抗生素如青霉素G和一些头孢类抗生素不能进入胰组织。四环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进入胰组织很少,不能形成有效的浓度。
2.急性胰腺炎对抗生素应用的原则:能透过血-胰屏障;能在胰腺组织内形成有效浓度;能有效的抑制已知的致病菌。近些年研究,胰腺感染的菌种出现的频比例依次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肠球菌、金葡菌、绿脓杆菌、奇异假单孢菌、链球菌、产气肠杆菌、脆弱类杆菌等。近年来真菌(念珠菌)感染有所增加。经研究发现超广谱的抗菌素,亚胺配已能(泰宁)以及环丙氟哌酸能够抑制以上的细菌(脆弱杆菌除外);头孢他唑(复达欣)、头孢噻肟、西梭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能够抑制上述9种中的5种菌,氯林可霉素能抑制3种菌,而甲硝唑只能抑制脆弱菌。
急性胰腺炎1周内的感染发生的可能为5%左右,第2~3周的感染的可能为50%。因此,抗菌素使用的种类?何时开始使用?使用多长时间?以上可供参考。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不断的进行修正。
3.急性胰腺炎时细菌的来源多由于下列两方面:①因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肠道菌谱失衡则某些致病菌生长繁殖从而发生肠道细菌易位;②TPN的因素,在TPN时感染甚易发生,特别是因导管的护理不当尤易发生。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胰腺炎的家庭治疗 下一篇:怎样做好胰腺炎病人的家庭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