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胆囊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主要是由于该疾病早期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胆囊癌在开始出现症状后平均生存时间为6个月,明确诊断后1年的死亡人数约为88%,5年后还生存的仅为4%。尽管近年来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的进展,胆囊癌的生存时间依然令人失望。
提高胆囊癌的诊断比例: 提高对胆囊癌前病变的认识,胆囊结石可诱发癌变已为广大学者所承认。
胆囊结石所致的胆囊粘膜增生具有很高的癌变潜在可能性,是很常见的癌前病变,胆囊结石所致的粘膜化生也被视为癌前病变。鉴于此,结合我院病例,我们认为,结石很大径>2cm即为胆囊癌高危倾向者,应积极行胆囊切除以防癌变的危险。胆囊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kozuka等。
所有的原位癌和19%的浸润性癌内存在有腺瘤成分,进一步证实腺癌由腺瘤转变而来。普遍认为胆囊腺肌瘤是癌前病变,恶变比例为3%~6%。因此对于直径大于10mm,特别是单发,或合并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应切除胆囊。
慢性胆囊炎的胆囊壁可发生增厚或变薄,失去正常弹性,粘膜层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囊壁纤维化、点片状钙化,进一步可发展为整个胆囊壁增厚、变硬,即形成所谓的瓷样胆囊,瓷样胆囊有很高的癌变风险性,因此瓷样胆囊应行胆囊切除。其它如胆囊造瘘、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和胰胆管合流异常等均与胆囊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掌握诊治方法上的新策略 b超提示胆囊壁不均匀增厚,腔内有形态位置固定的不伴声影的肿块,同时结合炎症、结石、肝脏及邻近组织累及等高危表现,则应高度怀疑其恶性的可能。但 kapoor等。
b超结合动态增强 cT扫描能无重叠地显示胆囊和胆管局 部解剖关系,能清晰地显示肝脏、肝门及邻近器官的关系,对于诊断早期的胆囊恶性病变及了解其浸润程度很有帮助。我院开展的磁共振胆道造影( mRCP)对早期胆囊癌诊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经验仍需积累。腹腔镜是近年来一种诊断胆囊癌的新方法,特别是那些术前诊断为良性病变在术中显示:厚而坚韧的胆囊壁或肝十二指肠韧带,应高度怀疑为胆囊恶性病变。
加强对高疑患者的随访
由于胆囊癌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及胆囊癌的相对少见,术前确诊者很少,即使确诊者,也系胆囊癌发展到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黄疸时。但对一些症状及体征应引起注意,如50岁以上有胆系症状,且频比例和程度发生改变者,应认为是胆囊癌的高危患者,需作深入及多次的检查。对于胆囊结石或息肉已出现诸如慢性胆囊炎等症状者,应密切随访,必要时手术。
胆囊癌分子生物学诊断进展
虽然胆囊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它可能是提高早期胆囊癌诊断比例的新的策略。在各种研究细胞增殖的方法中,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dNA含量分析的应用很为广泛,通过在细胞分子水平定量分析核仁内 dNA含量,使细胞异形性的定量诊断成为可能,为各种癌前病变客观性的诊断提供新的途径。其它如癌基因 k-ras和抑癌基因 p53对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也引人注目。
治疗方法的更新
胆囊癌完全医治术的手术范围
了解胆囊癌的直接、淋巴、静脉和胆管内扩散方式对于制定治疗计划极为重要。肿瘤直接侵犯邻近的肝段(Ⅳ b、Ⅴ和Ⅵ)很为常见。胆囊、胆管以及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肝外胆管、肝动脉和门静脉周围的淋巴结和肝门淋巴结是胆囊区域淋巴结的第1站淋巴结( pN1);胰头、十二指肠、腹腔动脉和上肠系膜血管周围淋巴结为第2站淋巴结( pN2);主动脉和腔静脉之间的淋巴结是胆囊的终末区域引流淋巴结。胆囊的静脉引流经20根小血管直接进入胆囊床的肝实质,或是经大胆囊静脉终止于第Ⅴ和Ⅷ肝段内的门静脉升支。
乳头状癌有时是胆管内扩散。未分化癌可在胆管周围浸润胆管。因此,按胆囊癌的侵犯途径对胆囊癌行完全医治术有理论上的合理性。近年来对 nevinⅣ、Ⅴ期病变行扩大完全医治术,包括肝切除、胆囊癌切除、淋巴结清扫、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和邻近脏器切除。 nakamura等。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哪些方法可以有效治疗急性胰腺炎? 下一篇:如何让胰腺炎病人不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