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是大肝癌,生存期短,治疗棘手,素有"癌中之王"之称。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中42%出现在我国大陆,已占我国肿瘤死因的第2位。自从上世纪80年代使用介入治疗肝癌以来,以其创伤小、恢复快、治疗结果好、并发症相对较少的特点,很快就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20多年来的临床结果显示,介入治疗肝癌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已成为中晚期肝癌治疗的治疗方法。
肝癌经血管瘤的病因尚未明确,多认为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 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毛细血管扩张。
② 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坏死后的肝组织周围血管充血、扩张,形成空泡状。
③ 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后,致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肝内持续性静脉血淤滞,导致静脉膨大。
④ 肝内出血、血肿机化、血管再通后形成血管扩张。
⑤ 血管发育异常致血管海绵状扩张,此为很易接受的学说。
肝血管瘤大小不一,小者需显微镜下诊断,大者可至盆腔,重达18 kg 以上,临床所见多较大。常位于右叶,90 %为单发。肿瘤呈紫红色或紫蓝色,质多柔软,境界清晰,切面呈网状。肝血管瘤可分为4 型。
( 1 ) 肝海绵状血管瘤常见,切面呈蜂窝状,血窦腔由纤维组织分隔,壁内由内皮细胞覆盖,腔内充满血细胞及机化血栓,纤维隔内有小血管及残余胆管,可有钙化或静脉石。
( 2 ) 硬化性血管瘤血管腔塌陷或闭合,间隔纤维组织极其丰富,血管瘤呈退行性改变。
( 3 ) 肝毛细血管瘤少见,血管腔狭窄,间隔纤维组织丰富。
( 4 ) 血管内皮细胞瘤少见,介于良性肝血管瘤与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两者之间。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增长速度及肝实质受累程度有关,小者无症状,大者可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长期低热等,少数巨大者可有黄疽、贫血及出血倾向,血管瘤自发破裂引起腹腔内出血者罕见。
肝癌的介入治疗就是在影像设备(如X线电视、CT、B超)的引导下,将特制的穿刺针、导管插入肝脏的肿瘤区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通常用局麻方式,经股动脉穿刺建立通道,将导管插入肝动脉,造影确认肿瘤供血动脉,然后,将导管超选择性插至肿瘤供血动脉,通过导管注入高浓度化疗药,将肿瘤细胞“毒死”。还可将抗癌药物和栓塞剂混合后,通过导管一起注入到肝内癌肿血管内,这样既能阻断肿瘤血供来源,又能使抗癌药物高浓度的在肿瘤区发挥作用,而且药物在癌肿内停留的时间更长。,用栓塞材料将肿瘤供血动脉栓塞,使肿瘤“饿死”。术后伤口跟输液穿刺后伤口大小一样。
经血管介入治疗的原理:
肝癌介入治疗的治疗结果是由于肝癌的供血特点决定的。正常情况下肝脏由肝动脉和门静脉供血,其中门静脉供血占75%~80%,肝动脉供血占20%~25%。肝癌的供血恰恰相反,肝癌90%~95%以上是肝动脉供血,门静脉供血极少。这就为治疗带来了方便。通过肝动脉插管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肝癌组织,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对癌细胞进行杀伤。另外应用一些栓塞物质如碘油、明胶海绵、生物相容性栓塞微球等对肝癌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堵,切断其营养作用,肿瘤组织会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下列肝癌病人均可行肝癌介入治疗:
(1) 各种原因认为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或者病人不愿手术的小肝癌。
(2) 作为手术前的准备,通过介入治疗,使肝癌缩小,使手术容易切除,另外介入后可减少肿瘤的扩散和复发。
(3) 肝癌切除不完全者,术后复发或其他方法治疗失败的病人。
(4) 肝癌病灶破裂出血,既能立即止血,同时又能杀灭病灶,而且较外科手术风险小。
(5) 肝肾功能无严重损害。
(6) 无严重的黄疸及腹水的病人。
(7) 病人全身情况良好,无严重的出血性疾病。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现代肝病中医治疗特色方法 下一篇:嗜酒如命 诱发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