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合并妊娠较为少见,国内报导占宫颈癌总数0.92%~7.05%,国外文献报道占1.01%。病人可因先兆流产或产前出血而就诊,阴道涂片及活体组织检查可确定诊断,早孕妇女如有阴道流血应常规窥器检查宫颈,以及作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
妊娠对子宫颈癌的影响,妊娠时由于盆腔内血液供应及淋巴流速增加,可能促进癌瘤的转移;且在分娩时会发生癌瘤扩散,严重出血及产后感染。
妊娠时由于受雌激素影响、宫颈移行带细胞增生活跃,可类似原位癌病变,但还有定向分化,极性还保持,这些变化产后均能恢复。妊娠期也可能合并原位癌,产后不能恢复。应仔细区别。
治疗方法需根据癌肿发展情况和妊娠月数而定。Ⅰ期及Ⅱ期而合并早期妊娠者,可用完全医治术;或先放射治疗,待胎儿死亡自然排除后,再行完全医治术,或继续放射治疗。
宫颈癌有哪些并发症?早孕者可行剖宫取胎,同时行完全医治术。各期子宫颈癌合并晚期或已临产者,均应行剖宫产术,以后再作手术或放射治疗。
宫体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可辅助放疗和化疗。手术范围及放疗、化疗的合理选择,直接取决于影响其预后的诸因素。
宫颈癌的常见并发症如下:
1、宫颈癌的手术中麻醉意外,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2、宫颈癌的手术中损伤周围大血管,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
3、宫颈癌的手术中生殖肿瘤切除后“生殖系统缺失综合征”:是因为生殖系统的缺失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并发的可能约为20-30%,具体症状有:顽固性腹泻、腹胀、恶心、呕吐、厌油等消化不良症状及全身乏力、面色苍白、神情倦怠等营养不良症状,目前,这类并发症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4、宫颈癌的手术中损伤周围相邻脏器,如:膀胱膀胱肝脏、胰腺等,从而造成相应脏器的功能受损,严重者可引起致命后。
虽然宫颈癌会有这样的并发症发生,但是在治疗中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少,大家还是要积极治疗宫颈癌的。
宫颈癌术后并发症的治疗
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如果伤及盆腔血运及自主神经纤维,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膀胱逼尿肌功能性障碍,以致排尿困难,形成尿潴留,继发感染,甚至肾盂炎,以及输尿管梗阻和输尿管瘘。所以尿潴留是宫颈癌术后并发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对术后尿潴留的护理很重要,为防止发展成为顽固性尿潴留,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留置导尿,术后保持长期开放导尿管5~7日,然后定时关、开导尿管,机械性地充盈、排空以刺激膀胱,拔除导尿管,患者试行自尿。②预防感染,每周更换导尿管一次,每日用0.1%的新洁尔行会阴擦洗,指导患者多饮水,以防引起泌尿系统的感染。③膀胱冲洗,对于那些发生感染或顽固性尿潴留的患者可用0.9%的生理盐水250毫升加庆大霉素8万单位、地塞米松5毫克行膀胱冲洗,每日2次。④测残余尿量,通过对残余尿量的测试,可帮助推测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一般对残余尿量超过50~75毫升的患者须重复训练。75%~95%的患者均在3周内恢复膀胱功能。⑤心理护理,对那些长期卧床,精神高度紧张的病员,应做好术前、术后的健康宣教。
宫颈癌术后并发症的治疗2、输尿管阴道瘘及膀胱阴道瘘
这也是宫颈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术后7~14日。膀胱内注入点蓝液可以鉴别。对手术中有输尿管、膀胱损伤的病人,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输尿管及盆底引流通畅,即使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是预防发生此宫颈癌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宫颈癌术后并发症的治疗3、淋巴囊肿
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液引流不畅可形成腹膜后淋巴囊肿。囊肿大者有下腹不适感,也可有同侧下肢水肿及腰腿疼痛。预防此宫颈癌术后并发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术后早期床上按摩、活动下肢、交替抬高肢体,促进淋巴回流。
②注意观察盆腔负压引流液的量、性质,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扭曲、压折,影响引流效果,增加淋巴囊肿形成的易患因素,这一点非常关键。
术后护理
①及时观察,如患者有一侧或双侧肢体肿痛、胀,腹股沟部触及有软性包块形成,伴感染时体温可升高到38℃以上,说明已有淋巴囊肿形成,应及时采取措施。 ②抬高患侧肢体,促进淋巴回流,局部可用中药大黄或芒硝热敷,也可物理热疗,以利炎症消散。
③遵医嘱积极抗炎治疗,也可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④个别囊肿较大者要及时切开引流,做好引流后的伤口护理。
4、出血
此宫颈癌术后并发症多因手术中止血不完全,继发感染所致。尤以术后一周内较常发生。
术后严密观测生命体征变化,尤以血压、脉搏为主。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大夫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注意观察阴道引流管内引流液的量、性质、色泽,及时记录引流量,准确判断拔管指征,一般于术后48~72小时可拔除。术后伤口加压砂袋,包扎胶带,也可达到止血的目的,砂袋一般于术后8小时去除,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准确判断出血量,及时更换敷料。
5、静脉栓塞
此宫颈癌术后并发症与手术时间长、下肢静脉长时间阻滞、手术中静脉壁创伤、凝血机制加速等因素有关,其中下肢静脉静脉栓塞较多见。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