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在肝癌的治疗中药物治疗占有非常重要的部分,中药治疗肝癌以治疗结果显著,使用方便为主要特点广泛的应用到肝癌的各个时期,在控制症状的同时,更能很好的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肝癌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一、治疗晚期肝癌的中药
中医治病的原则是辫证论治,而癌症作为一种极其险恶的恶性病,它会对身体造成多种危害,加上各人的体质各异,患病后某一时期出现的症候就各不相同,因此中医就依据临床辨证将每一部位的癌症分为各种类型,比如肺癌可分为脾肺两虚型、肺热阴虚型、肺燥伤络型、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等等。每一症型制方的方法不同,用药也就各异,各种症型又会在治疗过程中相互转化。尤其是晚期癌。由于病症的危害,往往身体已极度虚弱,除了癌症的主症外,各种兼证也很多,除了按型辨证施治外,还必须根据兼证用药。
1、肝郁脾虚
证候特点: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纳呆食少,或有腹泻,或胁下痞块,舌淡红、苔白微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理气。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芍药、枳壳、木香、香附、陈皮、佛手、香橼皮、八月札、玫瑰花、绿萼梅、甘松、川芎、甘草、薏苡仁、茯苓、川楝子、郁金、延胡索、人参、党参、太子参、灵芝、刺五加、珠儿参、白术、怀山药、黄芪、黄精等。
基本处方:柴胡10g,芍药8g,枳壳8g,香附8g,陈皮10g,川芎8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加减法:脾虚体弱、倦怠等,加薏苡仁10g,白术8g,黄芪15g,茯苓10g等,健脾益气;气滞重,胁肋胀痛明显者,加郁金10g、醋炒延胡索15g行气活血止痛;纳呆食少重者加炒谷麦芽各20g,焦山楂20g,方中薏苡仁倍量;对于正值壮年,机体正气尚旺,邪气较实者,可结合临床实际将原方剂量适当加大。以肝郁血虚为主证,致两胁作痛或隐痛,脉弦而虚者,也可选用逍遥散加味。
2、气滞血瘀
证候特点:右胁下或脘部痞块巨大,痛处固定拒按,痛引肩背,入夜尤甚,脘腹胀满,乏力纳呆,便溏不调,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或瘀条等,脉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痞块。
代表方剂:膈下逐瘀汤。
常用药物:五灵脂、当归、川芎、牡丹皮、赤芍药、乌药、延胡索、川楝子、甘草、香附、红花、枳壳、柴胡、蒲黄、稀莶草、生地黄、桃仁、牛膝、三七、泽兰、鸡血藤、莪术、水蛭、廑虫、地鳖虫、鼠妇、水红花子、穿山甲、平地木、乳香、没药、虎杖根、石见穿、郁金、延胡索、姜黄等。
基本处方:五灵脂15g,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5g,牡丹皮10g,赤芍药10g,乌药10g,延胡索5g,炙甘草15g,香附8g,红花15g,枳壳8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加减法:本型肝癌之痞块,由气血痰瘀热毒互结于肝所致,可酌加三棱10g、莪术15g,增化瘀消痞之力,蚤休15g、白花蛇舌草20g,清热解毒消肿;中气不足,脾虚泄泻者加用党参、白术、黄芪等扶助正气。
3、湿热蕴结
证候特点:身目泛黄,或潮热、或壮热,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胸腹满闷,右胁疼痛,溲黄便干,舌紫黯,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代表方剂: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茵陈蒿、大黄、栀子、龙胆草、黄连、黄芩、黄柏、苦参、柴胡、车前子、泽泻、木通、茯苓、土茯苓、薏苡仁、垂盆草、半边莲、泽漆、溪黄草、荔枝草、石打穿、野葡萄藤、牵牛子、葶苈子、猪苓等。
基本处方:茵陈蒿50g,大黄15g,栀子25g,龙胆草15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黄10g,车前子5g,泽泻10g,木通10g,炙甘草3g,当归3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加减法:上二方久用易伤肝胃之阴,欲长期服用可将茵陈蒿、栀子、大黄各减半量,再酌加生鳖甲15g,生龟甲10g,即养肝阴又消痞块;胁肋刺痛重者,酌加厚朴10g、水红花子30g,行气止痛消痞。
4、湿瘀搏结
证候特点:肋下痞块巨大,质硬,腹痛且胀,按之如囊裹水,面黄或晦黯,小便短少,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苔白腻滑,脉沉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逐瘀。
代表方剂:当归龙荟丸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龙胆草、栀子、黄连、黄芩、黄柏、生大黄、芦荟、青黛、木香、柴胡、川芎、延胡索、青皮、陈皮、水红花子、莪术、水蛭、全蝎、廑虫、刘寄奴、田基黄、茵陈蒿、茯苓、砂仁、连翘、金银花、七叶一枝花、半枝莲、半边莲、忍冬藤、紫花地丁、穿心莲、山慈菇、山豆根、垂盆草、芦荟、龙葵等。
基本处方:当归15g,龙胆草15g,栀子15g,黄连10g,黄芩15g,黄柏10g,生大黄6g,芦荟15g,青黛10g,木香5g,柴胡10g,川芎15g,水红花子20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加减法:胁肋痛重者,加延胡索15g,青皮10g;小便短少者,加木通10g,车前子15g,重者加商陆15g,甘遂0.6g(研末吞服)等。
5、肝肾阴亏
证候特点:胁肋疼痛,五心烦热,心悸少寐,头晕,食少,腹大如鼓,青筋暴露,甚则呕血、黑便等,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法:养阴散结,凉血解毒。
代表方剂:一贯煎加味。
常用药物:党参、生地黄、沙参、枸杞子、女贞子、山茱萸、桑椹子、龟甲、鳖甲、白芍、百合、石斛、怀山药、天门冬、玉竹、知母、麦门冬、当归、川楝子、牡丹皮、栀子、水红花子、半边莲、半枝莲、紫草等。
基本处方:生地黄25-50g,沙参15g,枸杞子20-30g,麦门冬15g,当归15g,川楝子8g;可酌加鳖甲15g,生龟甲10g,牡丹皮10g,水红花子15g,半边莲20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加减法:于方中加入鳖甲15g,生龟甲10g,牡丹皮10g,水红花子15g,半边莲20g,软坚散结,凉血解毒,增强抗癌之功效。大便秘结不通,加瓜蒌仁15g;午后潮热,盗汗加银柴胡15g,牡蛎15g;呕血、黑便加侧柏叶15g,白茅根15g,三七10g;腹胀满疼痛加郁金15g,五灵脂15g,水红花子15g。
中医治疗中晚期肝癌若辨证准确,用药得当,不仅能迅速改善肝癌的症状如肝痛、发热、腹胀、腹水等,而且能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中医药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均有治疗结果。它既可作为中、晚期(特别是晚期不宜化疗者)肝癌病人的主要治疗方法,又可作为手术、放射、化疗的辅助治疗,以提高治疗结果,减轻不良反应。能缩小瘤体,有利于切除和术后的恢复。
二、治疗晚期肝癌的基因药物
肿瘤的药物基因治疗就是将基因转移与化疗药物结合起来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或减少化疗等不良反应的一类诊疗理念。这些基因主要有三类:肿瘤细胞的自杀基因,化疗药物增敏基因,宿主保护基因。
1、肿瘤细胞自杀基因肿瘤自杀基因诊疗理念又称为药物敏感基因诊疗理念,分子化疗,病毒导向的酶解药物前体诊疗理念(VDEPf),是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治疗策略。即将某些病毒,细菌特有的前药转换酶基因,自杀基因导人到肿瘤细胞,自杀基因编码的特异性酶类将元毒的药物前体在肿瘤细胞内代谢成有毒性的产物,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常用的自杀基因治疗有3种方法,目前自杀基因治疗肝癌研究应用很多的是单纯痕彦病毒1型或2型胸音激酶基因编码的胸苷激酶,它能特异性地将核昔类似物如起甲基元环鸟昔(ganciclovir,GCV)磷酸化,并在细胞内进一步代谢生成三磷酸GCV,后者可抑制细胞DNA聚合酶,进而导致导人该基因的肿瘤细胞死亡。此即HSV-TK/GCV系统。有学者用腺病毒载体把HSV-TK基因导人胸膜间皮瘤细胞中然后给予GCV,结果HSV-TK基因导人组中几乎100%肿瘤细胞受到杀伤,而对照组无此效果。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HSV-TK基因导人肝癌细胞中,结果基因转导的肝癌细胞对GCV的敏感性明显增加,而对照组无此反应,提示HSV-TK基因系统对肝癌的治疗亦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另外还有VZV-TK/araM系统和EC-CD/5-FC系统。VZV-TK/araM系统是指水痘带状殖彦病毒胸苷激酶(VZV-TK)可将对细胞无毒性的6-甲氧基嘌呤阿拉伯糖核苷(araM)转化成具有杀伤效应的阿拉伯糖腺苷三磷酸(araATP)aEC-CD/5-FC系统是指将大肠杆菌特有的胸嘧啶脱氨酶(EC-CD)转入肿瘤细胞,EC-CD能将无细胞毒性的药物氟胞嘧啶(5-FC)代谢成有较强细胞毒作用的氟尿嘧啶(5-FU),导致肿瘤细胞自身的死亡。正常细胞因不含EC-CD,故不能将于FC代谢为5-FU。有研究者曾将VZV-TK基因导人肝癌细胞,然后应用araM,获得了较理想的肿瘤杀伤效果。
2、化疗增敏基因的基因治疗
该方法是通过将能增加药物敏感性的基因导人肿瘤细胞内,使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降低肿瘤细胞的耐受性,增加化治疗结果果。例如把钙调素(CaM)基因,转入肿瘤细胞可使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增加,从而增强药物对肿瘤的杀伤效应。
3、宿主保护基因的基因治疗
(1)多药耐药基因的应用:多药耐药基(multidurgresistantgene,MDR)编码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可将进入细胞的药物泵出细胞外,因此表达此基因的肿瘤细胞由于细胞内的化疗药物浓度降低,所以产生对化疗的耐药。但是如果将该基因转入正常细胞如骨髓细胞可以增强机体正常组织对化疗的耐受力,从而达到保护正常组织的目的。有学者发现转入MDR基因的小鼠,转人的MDR基因主要在小鼠的骨髓和脾脏中表达,使用柔红霉素后,外周血白细胞没有降低,而对照组有明显降低,提示导人MDR基因使小鼠骨髓获得了对化疗药物的抵抗力。
(2)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应用:二氢叶酸还原酶(dihydrofolatereductase,DH-FR)可将甲氨蝶岭(MTX)代谢为无细胞毒作用的物质。将DHFR基因导人造血干细胞,再将这些干细胞回输给病人,使病人获得对MTX的耐受性,可使用较高剂量的MTX化疗,从而提高化治疗结果果。
(3)集落刺激因子基因的应用:目前开发使用的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剌激因子(M-CS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由于这些细胞因子的使用可使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得到有效的防治,从而降低化疗对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如果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这些细胞因子的基因导人肿瘤患者的骨髓细胞内,使之在体内长期表达,就可以更好地解决化疗产生的骨髓抑制问题。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