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
医讯
最新医讯 热点关注 学术会议 专家博文
肿瘤
常识
致癌因素 癌症检查 癌症预防 有问必答
肿瘤
治疗
中医治疗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肿瘤
护理
术后护理 放化疗护理 心理护理 饮食护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肝癌 > 肝癌病因 > 正文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

来源:抗癌在线 作者:e医生 时间:2013-01-16 09:26:05 浏览次数: 20

    病因是指发病的原因,病机是指发病的机制,病理是指机体发病后的形态与功能上的具体变化。中西医学都认为肝癌是以局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多端,发病机制复杂,是多因素、多途径综合作用的结果。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肝癌的病因不像感染性疾病那样单一,而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中西医学对肝癌的病因病机病理的认识,从整体宏观上看是趋同的,概括起来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
   肝癌的发生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外因是指独立于机体之外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致病因素,有生物性的、化学性的、物理性的,中医概括为邪毒、伤损。内因是指自身的因素,中西医学都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自身内在体质因素、自身行为因素密切相关,主要有禀赋、体质、精神、饮食营养、起居等,内因决定肿瘤的发病与转归及预后。
   邪毒致癌
   毒是中西医共同的概念,在内涵上,两者有明显的相似性,西医的毒是指毒性物质,有生物性(如病毒)和化学性之分。中医将凡能导致危害生命的难治性、凶险性、预后差的疾病因素统称为“毒”,“物之能害人者,皆谓之毒”,“邪之凶险者谓之毒”。中医认为各种邪毒留滞体内则可导致肿瘤发生。《灵枢?九针论》谓:“四时八风客于经脉之中,为瘤病者也。”《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入至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肉著……邪气居其间而不及,发为筋瘤……肠瘤……昔瘤。”隋代《诸病源候论》说:“恶核者,内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此风邪夹毒所成。”中医文献中许多因毒而致的或以毒命名的疾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肿瘤疾病,中医“毒”的含义广泛,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盛极所化生的毒和疫毒、药毒、蛊毒、毒物等。疫毒是自然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迅速,具有传染性的邪毒。毒物是指具有毒性、能危害健康、生命的物质和被致病因素污染了的物质。药毒是指药物的毒性成分,中医认为凡能治疗疾病的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所谓“聚毒物以供医事”,“是药三分毒”,各种药物因使用不当可损伤机体。蛊毒是指能导致疾病的虫类动物。中医的邪毒实际上包括了西医的生物性、化学性致癌物质。
   1.化学性因素
   化学致癌物攻击的靶点为细胞的瘤基因和抑瘤基因,引起瘤基因的激活和抑瘤基因的灭活。化学致癌物诱发的肿瘤表现为特定的基因位点改变,特定的基因位点改变与化学致癌物类型和肿瘤类型有关,化学致癌作用与致癌物的剂量、各种致癌物的累积和协同作用有关。
   目前,已发现2000余种化学物质对动物有致癌作用,通常分为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和促癌物。直接致癌物可与体内细胞直接作用,不需代谢就能诱导正常细胞癌变,致癌力较强,致癌作用快速,如烷化剂、亚硝酸胺类致癌物等。间接致癌物需经体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活化成化学性近致癌物,并进一步转变成带正电荷的亲电子终致癌物,终致癌物可与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形成致癌物——DNA化合物,造成DNA碱基替代、缺失、插入、颠换等多种形式的损伤,进一步造成移码突变、点突变或单链、双链断裂及交联损伤,影响DNA复制与转录,从而引起细胞恶变。促癌物又称肿瘤促进剂,单独作用于机体内无致癌作用,但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
   现已查明,天然化学致癌物质中的黄曲霉毒素可致肝癌。1960年,英国分离出一种能耐热的黄曲霉毒素,其中有B1、G1、B2、G2、B2a和G2a六种,以黄曲霉毒素B1引起大白鼠肝癌的作用很强,还可以引起动物肝脏的急性或慢性损害。较大剂量黄曲霉毒素诱发的大鼠肝癌甲胎蛋白检出阳性;猴子食用黄曲霉毒素后5年可发生肝细胞癌。在我国的一些肝癌高发区,亦常为气候较潮湿和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广西高发地区以霉花生饲喂大鼠6~15个月,在20只中有16只(80%)导致原发性肝癌发生。启东县以污染黄曲霉毒素的玉米成功地诱发出鸭的肝癌。这些资料提示我国某些肝癌高发地区的潮湿气候是食物易于霉变的主要原因,在霉变的花生、玉米等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很高。用酶联法检测食物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及人体黄曲霉毒素的排出量,发现其与肝癌的死亡人数明显相关。国外的研究也发现黄曲霉毒素与原发性肝癌有密切关系,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肝癌高发而北非低发,这可能与北非气候干燥、食物不易霉变;而南非气候潮湿,食物易霉变有密切关系。
   黄曲霉毒素经消化道吸收后迅速到达肝脏,很快转化为具有活性的代谢物质,其代谢物据认为是一种环氧化物,可与DNA分子的鸟嘌呤碱基在N7位共价键结合干扰DNA的正常转录。有资料表明,黄曲霉毒素与HBV有协同致癌作用,用树鼩实验证明HBV与黄曲霉毒素共同作用,肝癌发生的可能达52.9%,而单独黄曲霉毒素为12.5%,单独HBV为11.1%,对照为0%。在HBV DNA整合的肝细胞中,可以发现黄曲霉毒素堆积。用探针标记技术已检测到肝癌组织中的黄曲霉毒素DNA加成物。HBV DNA整合以及黄曲霉毒素与DNA的加成,可能是肝细胞癌变的始动因子和促进因子。
   亚硝胺类化合物是致癌性很强的化学物质,它可诱发许多动物的几乎所有主要器官的肿瘤。二甲基、二乙基亚硝胺等能引起大白鼠肝硬化和肝癌,其诱发比例高,发癌时间短,诱发的肝癌多数是肝细胞癌。根据我国启东地区肝癌高发区的调查结果,发现该地区水土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较高(每千克土壤含46.30mg,而低发区仅31.06mg),这为合成亚硝胺提供了自然条件。这些化合物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与食物中普遍存在的二级胺在胃内合成致癌的亚硝胺化合物。因此,认为亚硝酸盐在体内的合成对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应予以重视。另外,启东地区的咸菜中含有一定量的亚硝胺。从当地咸菜中粗提的二乙基亚硝胺和甲基苄基亚硝胺喂饲大白鼠,在3~4个月内,20只大白鼠中有17只出现肝癌,其中雄鼠的诱发比例高于雌鼠。可见亚硝胺化合物与肝癌的关系颇为密切,但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肯定亚硝胺就是人类肝癌的病因。
   农药中有机氯杀虫剂以及其他化学物质,如苏铁素、千里碱类、乙硫氨酸和黄樟素等,虽能诱发动物肝癌,但尚缺乏流行病学证据。
 此外,偶氮苯化合物,如二甲氨基偶氮苯(奶油黄)也可诱发肝癌。在大白鼠用米和奶油黄饲养60天后,发生肝硬化,90天后产生肝细胞瘤,150天后发展到癌。在用对甲基偶氮苯胺后,并不发生肝硬化,而先产生良性肝肿瘤,以后逐渐演变成癌,但需要300天左右。如给予复合维生素B中的维生素B2、胆碱和酵母等,可延缓发生肝癌。大白鼠若合并给予奶油黄,则90%可产生肝癌;但如先给予奶油黄米食62~63天,然后停饲奶油黄而给85%米食和15%酵母粉,则仅25%的大白鼠产生肝癌,余75%则肝脏正常。但偶氮苯化合物与人类肝癌的关系也未十分明了。
   2.病毒
   目前,已发现多种病毒与肿瘤相关。致瘤病毒有致癌性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类,与动物或人肿瘤相关的致瘤性DNA病毒有乳多空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肝炎病毒、痘病毒五类。与人肿瘤有关的致瘤性RNA病毒主要是反转录病毒,依其结构与致瘤机制分为转导性反转录病毒、顺式激活反转录病毒、反式激活反转录病毒。前者具有病毒瘤基因(v-onc) ,能够导入宿主细胞,属急性RNA致瘤病毒。顺式激活反转录病毒不含病毒瘤基因,但整合至细胞基因组合后能激活近旁细胞瘤基因,属慢性RNA致瘤病毒,本身无病毒瘤基因,但可反式激活其他基因而致瘤。病毒可以通过病毒编码产物模拟细胞内分子信号,激活细胞信号的转导途径,干预调控细胞周期等多种方式影响细胞的繁殖与恶性转化。现已查明,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的长期损害,可导致肝癌。
   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早就为临床所重视。到目前为止,较明确的与肝癌有关的肝炎病毒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的关系很为密切,我国肝癌患者中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约占90%。通过对病毒性肝炎与某些地区肝癌高发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有肝炎病史者的肝癌患病人数显著高于无肝炎病史者,而肝癌低发区的人群中肝炎发生的可能也低;肝癌患者中,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的可能明显高于对照人群;HBV携带者的肝癌发生的可能远较非携带者高;HBsAg和AFP分别与病毒性肝炎和肝细胞癌有比较特异的关系,AFP阳性的肝癌患者中,HBsAg阳性比例也高于AFP阴性者;肝癌细胞中HBsAg的存在已经得到证实,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过氧化酶技术检测,约80%的肝癌标本中,癌旁组织或肝癌组织中HBsAg阳性;地衣红染色显示,肝癌标本中HBsAg阳性比例为70.4%~90.0%;90%的肝癌组织中有HBV DNA存在,在慢性HBV携带者中,肝癌发生的可能较对照组高出100倍,在有HBV DNA整合的患者中,则要高出300倍,在一些HBV慢性感染的患者中,HBV整合发生在癌变之前,说明HBV持续感染和HBV整合在癌变中起重要作用。此外,丙型肝炎病毒(HCV)和庚型肝炎病毒HGV RNA阳性也与肝癌有一定关系。
   目前,有关肝炎病毒导致肝癌有几种解释:病毒DNA整合入细胞基因后激活癌基因的顺式作用;病毒产物激活基因的反式作用;HBV持续感染引起的炎症、坏死及再生本身可能使某些原癌基因激活,并改变肝细胞遗传的稳定性,其结果导致细胞突变可能的增加;一些抑癌基因失活和对化学致癌物质敏感性的增高,一旦暴露于较强的致癌物质中,可进一步激活癌基因而致癌。这些假说有的已有了一定的证据,有的尚缺乏可靠的依据。
   3. 寄生虫
   中华分支睾吸虫感染可以刺激肝内胆管上皮增生,可能导致胆管细胞癌,但大多数不伴有肝硬化。国内曾报道肝吸虫感染合并原发性肝癌为0.35%,明显高于无肝吸虫感染的0.05%。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肝吸虫的机械刺激及胆汁和虫体中酶所产生的化学刺激导致二级胆管上皮增生性癌变。但通常胆管细胞癌仅占原发性肝癌的极少数。因此,绝大多数肝癌无法用肝吸虫感染解释,更不能解释无肝吸虫感染地区肝癌的发病情况。国外的研究认为血吸虫病与肝癌有关,但国内的一些调查反映血吸虫流行区与肝癌高发区的地理分布情况并不相符。血吸虫性肝硬化主要是虫卵在汇管区沉积引起肝纤维化,而肝细胞的损害与增生均不明显,因而不能证实血吸虫性肝硬化与肝癌有何直接关系。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抗癌在线介绍

中国抗癌在线于1996年创建,是全国肿瘤防治的大型综合性肿瘤专业门户网站。抗癌在线提供更专业、更权威和更便捷的专业综合肿瘤信息,为大众搭建肿瘤疾病和医疗信息查询...[详细]

及时提问 快速解答

问:结肠癌术后中医治疗

答:结肠癌术后,巩固治疗方面建议根据病人的具体检查情况,结...[详细]

问:得了肝癌怎么治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技术也是在不断的前进,然而肝癌患者...[详细]

*姓名:
*年龄:
*性别:
*电话:
*问题:

(以上信息均会为您保密,为了尽快获得专
 家答复,请填写真实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