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肺癌已经成为我国甚至全球的常见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由于吸烟与被动吸烟人群的增多、城市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造成的空气和环境污染,以及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因素,使得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全民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
1985年统计,世界很多发的12种癌症中,肺癌高居榜首,新发癌89.6万,占恶性肿瘤的11.8%。根据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和国际肿瘤登记学会(iacr)的登记,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肺癌发病的可能均很高。
肺癌流行趋势的另一个特点是,近年来肺癌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布的变化:腺癌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已取代鳞状细胞癌的位置,成为各种性别、种族中很为常见的组织学类型。
肺癌的种类很多,临床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其中小细胞肺癌占10%-20%,早期转移,但对化疗比较敏感;非小细胞肺癌占80%-90%,对单纯化疗及放疗均不敏感,只有少部分早期发现没有转移的患者可以外科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一经发现就失去了外科手术治疗的机会。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以往多采用局部化疗或放疗,因肺癌细胞对单纯化疗或放疗不敏感,治疗结果不佳,很难达到临床治疗。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影像设备如:b超、ct、mri及数字减影机等的出现,延长了人的视觉,使医生不用打开人体组织即可看到精确的人体内部结构、病变的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而医疗器械的发展如:导管、穿刺针、内窥镜等延长了人手,使医生不用打开人体组织即可到达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治疗的前、中、后都在影像监视器的监视下直视手术,而且术后的治治疗结果果也是用影像手段如:
ct、mri等追踪观察,治疗结果肯定。医学领域已从继内、外科之后步入了第3个治疗阶段:微创性及无创性的治疗阶段。许多疾病不再像以往手术那样打开胸、腹、头颅等才能清除体内的病变,而是在电视监视器或其他仪器的监视下,通过皮肤把一根微细的导管、穿刺针或内窥镜送到病变部位进行治疗,选择性治疗病变组织而不损害周围正常组织。
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我们在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ct介入诊疗理念治疗肺癌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改变了以往单纯支气管动脉局部化疗、对化疗药不敏感的非小细胞性肺癌效果欠佳的不足。首先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术,明确肿瘤的动脉供血,然后把一根很细的介入用导管在x线引导下,送到供应肿瘤血管支———支气管动脉,把肿瘤比较敏感的表阿霉素、卡铂、足叶乙甙等高浓度的化疗药物注射到供应肿瘤血管内,让药物直接作用肿瘤上,使肿瘤组织接受的药物浓度高于正常组织几百倍,直接化学杀伤肿瘤细胞。这样药物对肿瘤作用很强,而对正常人体组织损伤很小,使免疫系统和体质损伤降低到很小程度。
注药后再注入适量的栓塞剂———超液化碘油,阻断肿瘤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支,然后注入明胶海绵阻断肿瘤供血动脉主干,栓塞肿瘤血管、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这样既可造成肿瘤缺血坏死,又可使抗肿瘤药物直接杀伤癌细胞。
对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脊髓动脉吻合支,发现脊髓动脉吻合支时禁止栓塞,否则会引起脊髓截瘫、二便失禁等严重并发症。对栓塞化疗后的肿瘤和无法栓塞的肺癌进行ct定位用细针直接穿刺到肿瘤中心,注入无水乙醇,直接杀灭肿瘤。在ct立体定位下,经皮作肺部病灶穿刺,穿刺针直接穿刺至预定的肿瘤部位,注射使肿瘤坏死的药物直接杀死肿瘤组织。两者结合应用发挥各自的长处,相互弥补治疗肿瘤的不足,既可使虽经过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后仍有侧枝循环或濒死的癌细胞在ct介入治疗下,使肿瘤组织坏死较完全;又可弥补单纯ct介入治疗只杀伤癌细胞而不能作用供应肿瘤的血管的不足。
对纵隔淋巴结转移造成气管及支气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呼吸困难者,放置气管及支气管支架治疗呼吸困难;对引起气管食管瘘者放置带膜的食管支架,解决因食物及液体成分进入肺内引起的呛咳和肺部感染及进食问题;对纵隔淋巴结转移造成食管狭窄引起进食困难者,放置食管支架解决食管狭窄所引起的进食困难;对纵隔淋巴结转移造成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者放置上腔静脉支架,解决上腔静脉受压引起的上肢及头面部浮肿问题。有些医生和患者、家属忽略了肺癌等多种疾病并发的呼吸困难可由气管和支气管狭窄所造成,没能积极治疗。其实,支架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
历史发展
20世纪50年代
我国胸外科初创时,石美鑫记得当时做手术做的很多的就是肺结核病人,"那时为了治疗肺结核病人,要把肋骨去掉很多根,这对病人的组织损伤很大";并且,由于我国的胸外科手术才刚刚起步不久,许多手术当时都未能开展。
1991年
我国报道了第一例腹腔镜手术,这被认为是我国很早的外科微创手术;之后十多年,微创技术在我国外科各个领域出现并迅速发展;2007年,我国第一例全机器人不开胸微创心脏手术成功,这意味着我国已达到了国际心外科微创技术的很高水准。
1992年"1992年年初,我们从国外的一些资料、文献上知道有这种技术,但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还不高,想开展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仅一个缝合切割器就要两千多元人民币,这让当时工资才一百多块的王俊感觉有点遥不可及。"之后我们只能查阅大量文献,从理论知识上加强对这项技术的了解。后来我们尝试着和美国开展这项技术的专家联系,他们同意免费支持我们使用这项新技术,并亲自到中国指导我们做手术,同时还提供手术必须的一些昂贵器械。"王俊至今仍感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1992年10月,在美国专家指导下,王俊在北大医院成功开展了我国第一例胸腔镜手术,这是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胸外科微创手术,标志着中国胸外科微创技术的诞生。
美国专家走后,王俊又开始着手研究和试验腔镜技术在各个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如今,将近20年过去了,胸腔镜手术也已从当初只能做肺大泡等简单胸外科手术,到目前可以常规完成早期肺癌的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食管癌完全医治手术、胸腺瘤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成为胸外科临床手术中很常用的成熟技术之一。
宏观变化
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走了将近60年,这60年,我国的医疗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医学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减少病人创伤"的微创治疗在我国外科各个领域遍地开花。
微创治疗原理
利用国际很先进的红外线(EVTL)的能量通过光纤传送至曲张的静脉血管内,激光热能使静脉永久地闭合,形成纤维化,闭锁曲张的静脉血管,祛除了静脉曲张的根本病因而达到优于传统手术的目的。
微创治疗优势
与其它微创手术如硬化剂注射治疗(俗称"打针诊疗理念")、电凝治疗或射频治疗相比,(EVTL)微创经1毫米专利穿刺针穿刺,通过可弯曲的光纤输送能量至曲张的静脉血管内。激光能量穿透深度较浅,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与硬化剂注射的打针诊疗理念相比,避免了硬化剂误注射入动脉内及过敏反应等副作用,激光治疗,无疑是一种安全的没有痛苦的科学治疗方法。
(EVTL)治疗静脉曲张的创始人—美国康奈尔大学WELL医学院血管外科医师罗伯特。闵于1999年发明并首先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但当时光纤较粗,一些细微静脉曲张不能解决,通过10年来设备与技术的不断改进,如今有了"(EVTL)微创技术"光纤直径只有0。4毫米,只要有曲张的地方就可以处理将之闭合,所以效果更为确切,更为完全。杨超美主任临床应用五年以来,微创外科门诊累计收治上万多例静脉曲张患者,其中几千例患者接受了"(EVTL)微创技术"治疗,目前所有患者健康良好。
(EVTL)微创技术是济南中医脉管炎医院首次实现多技术联合治疗,取代传统手术及打针微创介入治疗将成趋势。彩超显影系统引导下,独家使用红外线精准定位, 深入传统微创不可趋及细微曲张之处血管,大大杜绝了(EVTL)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可能复发因素,不但对简单的腿部静脉曲张能治,皮肤溃疡的老烂腿也能一次治疗。
不开刀、出血少、创口小、无疤痕、治疗结果确切。激光微创技术除此优势之外,更具备不用激素、组织内不留残物,兼顾近期和远期效果,不伤害正常血管和神经束,不留后遗症,杜绝并发症等诸多安全优势。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