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
医讯
最新医讯 热点关注 学术会议 专家博文
肿瘤
常识
致癌因素 癌症检查 癌症预防 有问必答
肿瘤
治疗
中医治疗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肿瘤
护理
术后护理 放化疗护理 心理护理 饮食护理
当前位置:首页 > 大肠癌 > 肠癌诊断 > 正文

中医如何诊断大肠癌?

来源:抗癌在线 作者:e医生 时间:2010-09-02 11:35:31 浏览次数: 20

中医如何诊断大肠癌?
中医如何诊断大肠癌?

    大肠癌在发病初期并不特殊症状,病人出现不明原因便频,严重者可呈完全性而出现、腹肿、腹痛;晚期癌肿可溃破而使粪便带有鲜血或粘液。梗阻近端肠管可形成溃疡或致穿孔,部分患者可于癌肿部位腹部扪及肿块,癌肿侵犯直肠时,可有里急后重,肉眼血便,粪便变细,有如扁带状或铅笔样特点。
    大肠癌中医诊断为“肠覃”“积聚”“脏毒”“锁肛痔”等范畴。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水。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蛇,里急后重,粪便细而带扁,时流臭水。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固有所余,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积聚者……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之,积聚乃伤。  
    右侧结肠癌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或交替出现,满腹不适或腹痛等。且癌肿易溃烂,出血和继发性感染以及发热、、全身乏力,颇为严重。
中医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大肠癌为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总称,大肠癌是指大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预后不良,死亡人数较高,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大肠癌在传统医学中属于称谓不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学称之为“症瘕”、“积聚”、“脏毒”、“肠覃”、“锁肛痔”等。
1.中国中医学
中医学虽没有大肠癌一名,但在2000多年前就已初步认识了大肠癌的病因病机,此后历代医学从不同侧面对本病的认识和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补充,至明清时,中医学对此病的认识更趋全面。如明朝张景岳认为“凡脾肾不足产后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景岳全书·积聚》)。又如清朝王肯堂则言“又有生平性情暴急,纵食膏粱,或兼补术,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外科正宗·脏毒论》),从情志、饮食等方面阐明了大肠癌的成因。
综合诸医家的论述,一致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忧思抑郁,久泻久痢,劳倦体虚,感受外邪,湿毒蕴结等因素引起。此等因素致脾胃受损,水谷精微不能运化输布,以致湿浊内生。加之五脏虚衰(尤以脾肾虚弱为主),正气不足,易受外邪,邪毒滞肠道,日久积聚成块,肿块阻塞肠道,排便艰难或粪便变细变形;湿毒久蕴,化热灼伤血络,则见便血;热毒炽盛,肉腐络伤,则便下脓血,或如鱼胨状,恶臭难闻;久泻久痢,肾阳不足,不能温运脾阳,从致脾肾阳虚。久病累及肝肾,精血亏虚,出现肝肾阴虚,终至神离气脱,阴阳离决。
2.中国蒙医学
在肝脏未运化之精华所产生恶血流往于大肠而滞留于某一薄弱处,再与赫依相混,进而由赫依,血热致使大肠受损所致。故其性质属聚合性慢性病。本病大多为大肠扩散热型,当病热加重,则血热元盛而转化为大肠渗出型包如病,进而在此基础上久聚凝结成为大肠血痞。
3.中国朝医学
在癌形成之前已患其他肠病,久而久之以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结至而逐渐癌变。肠癌不是突发,而是因火气招来的肠热,诱发长期炎症,不及时治疗就癌变。
    早期发现大肠癌,对于治疗、健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特别注意大肠癌早期的一些特征。便血往往是直肠癌患者的第一个症状,早期量很少,多在大便的一侧附有新鲜血痕。
    少数病人在粪便排出后,随之排出较多量滴状的新鲜血液。乙状结肠因紧连直肠,故乙状结肠癌的便血特点类似直肠癌,但由于粪便在乙状结肠内停留的时间长,便血的颜色会变暗,排出的大便多为绛紫色或黑紫色。有时由于血量少,或在体内停留时间长,大肠癌导致的血便肉眼不能觉察,故做大便隐血试验有重要意义。
    另外,大肠癌的便血须与痔疮、肛裂、菌痢、肠炎、肠息肉、溃疡穿孔等疾病引起的便血进行鉴别。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抗癌在线介绍

中国抗癌在线于1996年创建,是全国肿瘤防治的大型综合性肿瘤专业门户网站。抗癌在线提供更专业、更权威和更便捷的专业综合肿瘤信息,为大众搭建肿瘤疾病和医疗信息查询...[详细]

及时提问 快速解答

问:结肠癌术后中医治疗

答:结肠癌术后,巩固治疗方面建议根据病人的具体检查情况,结...[详细]

问:得了肝癌怎么治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技术也是在不断的前进,然而肝癌患者...[详细]

*姓名:
*年龄:
*性别:
*电话:
*问题:

(以上信息均会为您保密,为了尽快获得专
 家答复,请填写真实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