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四位,近几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的可能呈上升趋势。据资料统计,结肠癌完全医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的可能一般为60%-80%之间,直肠癌约为50%-70%,早期大肠癌治疗后的五年生存的可能可达90%,大肠癌属于筛查效果明确的恶性肿瘤,早期进行大肠癌的临床筛查可有效降低发病的可能和死亡人数,提高患者生存的可能。
一、大肠癌筛查无疑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有效的手段
一般来说,大便潜血、钡灌肠、结肠镜都可以作为筛查大肠癌的手段。但是国内目前做筛查的人还不多。专家表示,和结肠镜检查相比,大便潜血检查和钡灌肠的准确度都不很高,虽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很好的筛查方法还是做结肠镜,并且可以检查兼治疗,有息肉还能当场切除。但问题是,结肠镜检查的确比较痛苦,而目前国内无痛肠镜开展得还不够广泛,加之有一定的危险,所以真正去做结肠镜筛查的人还是太少。
但专家认为,无论多痛苦,有遗传史,或是伴侣有得大肠癌的,就应该在40岁以后定期筛查。"大肠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一起生活的人,比如夫妻,饮食习惯等也会比较相似。如果一方得了大肠癌,另一方就要格外留神。即便伴侣没有患病,觉得生活不健康,比如常吃高脂食物、久坐不动者,50岁后也该及时做筛查。
很让专家们觉得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病人的救治情况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患者在手术前后没有用足疗程,随意中止和改变化疗频比例,甚至一些医生的处方不规范,都会造成问题。"因此,规范化治疗才是提高治疗结果的有效途径。专家说,除了传统的手术治疗,近年来,结直肠癌的治疗得到飞速发展,高效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不断涌现。因此,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大肠癌,患者一样能活得又长又好。
二、筛查对象
根据与大肠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年龄、不良的饮食结构(高脂肪、食物纤维素不足)、肿瘤家族史、腹痛、腹泻、便秘、便血等,将大肠癌的筛查对象分为一般危险人群和高危人群。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如下个体:
①一级亲属患大肠癌史 直系亲属中60岁前患过结肠腺瘤或55岁前患过结肠癌者,每1-2年需行结肠镜检查1次。
②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家族成员应每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一旦有多发息肉应预防性切除全结肠。这种患者50岁以后的癌变比例几乎100%。
③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 家族成员应从20岁开始随访,每1-2年行全结肠镜检查1次,40岁以后每年检查1次。观察结果表明,从20岁开始患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而且小腺瘤可很快发展为癌。
④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结肠镜检查如发现多发腺瘤或1个>1cm的腺瘤,应内镜下切除,并1-3年查一次肠镜。任何大小的息肉均可癌变,息肉越大癌变的危险性越高,而与形态无明显相关,大量的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腺瘤的癌变比例为1。4%-9。4%,多数大肠癌是由腺瘤癌变而来,整个癌变过程需10年左右。
⑤患过大肠癌:术后第1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如正常,3年后再查;再次复查仍正常者,可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任何一次肠镜检查发现腺瘤,则应按腺瘤进行监视检查。
⑥ 炎症性肠病 多年不愈、病变范围较广的溃疡性结肠炎,应在患病8年后,每1-2年检查一次全结肠镜;如病变仅累及左半结肠,可以在患病15年后进行监视检查。
⑦慢性腹泻指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
⑧慢性便秘指近2年来便秘每年在2个月以上。
⑨不良生活事件史须发生在近20年内,并在事件发生后对调查对象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
⑩有报道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术后及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大肠癌发病的可能增高。由于大肠癌高危人群患病危险更高,故多数学者主张,对这种人群采用直接结肠镜普查。一般 危险人群:对于这些人群的基本普查方法是:
① 5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查1次粪便隐血(连续3天),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
②每5年做1次结肠镜。优点是可以查出70%的大肠肿瘤,同时可以进行内镜治疗。
③每10年1次全结肠镜检查。有研究证明,一次全结肠镜检查阴性,追访10年极少见到有意义的腺瘤。
三、如何筛检
(一)对平均危险人群的筛检
据资料表明,中国人直肠癌75%以上为低位直肠癌,能在直肠指检时触及。因此凡老年人体检时,应将直肠指检列为常规,遇病人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等症状,也应行直肠指检。
许多患者发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但未能及时进一步检查,结果延误诊断,错过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应引以为戒。一般人在40-50岁时,结肠癌、直肠癌发病的可能开始明显上升,大约75%的大肠癌发生于这些平均危险人群中。对这些平均危险人群,应从50岁开始,每年行大便潜血检查,连续3次,无症状阳性者的癌肿发现的可能在1%以上。如任何一次标本阳性,则行乙状结肠镜及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另外也可采用每5年进行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每5-10年进行一次气钡对比灌肠造影,或每10年进行一次全结肠镜检查。
(二)高危人群的筛检
对大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检包括:
1、如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中有一人患大肠癌,则本人患该病的危险性增加,应于40岁时开始行乙状结肠镜、粪便潜血或二者兼施的标准筛检。
2、曾行大肠癌完全医治术者,发生复发性癌或新癌的危险性增加。术后要动态观察癌胚抗原(CEA),若CEA持续不降或短期下降又复升高者,要考虑切除不完全或复发的可能,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探查肿瘤的存在。如果行大肠癌切除术者术前未进行完全检查,则推荐术后1年内行结肠镜检查。如果本次或术前结肠镜检查显示正常,则下一次结肠镜检查可在3年后进行,以后每5年检查一次。
3、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的先天或获得性缺陷所致。该基因的突变多发生在20-30岁时,可导致结肠发生成百上千个腺瘤。40岁以后,携此基因者几乎100%发生癌变。对于这种家系成员,应接受遗传学咨询,并从青少年时期即进行定期的结肠镜检查。
4、腺瘤性息肉癌变比例与息肉的大小相关。息肉愈大,癌变机会愈多。初次检查发现腺瘤,一律电切活检,证实为腺瘤者,3年后应随访进行结肠镜检查。如第一次随访检查显示正常或发现单个小型管型腺瘤,则下次随访检查可延至5年之后;相反,如息肉体积大,数目多,则检查的间隔时间应缩短。
5、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直肠癌,是一种在同一家族中有多个患结肠癌、直肠癌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凡疑及该病的个体,应从20岁-30岁开始每1-2年,40岁以后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6、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这种危险于患病后8年开始,以后持续稳定增加。对全结肠炎患者应于患病8年后,左结肠炎患者于患病15年后,每1-2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7、过去一直认为黑斑息肉病患者息肉不会癌变。但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黑斑息肉病病人患癌的可能大大高于正常人,一项调查显示黑斑息肉病病人恶性肿瘤发生的可能为20%-23%。因此,对于黑斑息肉病患者,应进行积极的随诊和检查治疗。对10岁以上患者,常规每两年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20岁以上患者,每两年还应接受纤维结肠镜检查。
8、对于大于1厘米的息肉,尤其有腹部症状者,应尽可能经内镜电灼,择期剖腹手术或在纤维结肠镜的辅助下经腹腔镜切除息肉或病变肠段;25岁后,每年接受包括腹部、盆腔的全面检查;女性患者还应行乳腺检查、宫颈涂片和盆腔B超检查。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直肠癌检查 下一篇:CT能确诊结肠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