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表示,提高结肠镜检查比例和结肠镜下病灶识别水平是提高早期大肠癌检出比例的很直接的手段。其它所有检查所发现的任何间接征象都必须通过结肠镜检查来证实并确诊。近年来放大染色内镜、窄带内镜的相继出现,使微小病灶的检出比例大大提高。但由于结肠镜检查的风险和痛苦,明显制约着首诊结肠镜检查的接受比例。因此,提倡无痛肠镜检查,提高肠镜检查接受比例,掌握先进的结肠镜检查技术,提高病灶检出比例,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断比例的关键。
1、提倡舒适内镜检查,提高结肠镜检查接受比例。
患者对结肠镜检查的恐惧心理是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很大障碍,提倡无痛结肠镜检查可有效消除这种障碍,提高结肠镜检查接受比例。浙江省人民医院自2005年起全面开展无痛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的首诊接受比例从35%提高至90%,目前无痛肠镜检查比例占78%。但要强调的是由于无痛肠镜检查时患者对操作处于无反应状态,产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因此要求操作者必须具备熟练的结肠镜检查技术。
2、掌握先进的结肠镜检查技术,提高对早期大肠癌和癌前病变的识别水平。
内镜下的大肠病变多为隆起性病变,平坦性病变虽然为少数,却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传统内镜很容易发现隆起性病变,但往往会遗漏较小的平坦型病变,放大染色内镜通过对病灶喷洒色素可以勾勒出病灶的轮廓,清楚地显示肠黏膜腺管开口的形态、排列的细微变化,从而提高了病变的识别水平。常用的色素有0.3%靛胭脂(Indigocarmine)和0.2%~0.5%美蓝(MethyleneBlue)。
日本学者Kudo等将放大染色内镜下的结直肠黏膜隐窝形态分为五型(PitPatten分类标准):Ⅰ型为圆形隐窝,排列比较整齐,无异型性,一般为正常腺管开口而非病变;Ⅱ型呈星芒状或乳头状,排列尚整齐,无异型性,腺管开口大小均匀,多为炎性或增生性病变而非腺瘤性;Ⅲ型分两个亚型:ⅢL称为大腺管型,隐窝形态比正常大,排列规则,无结构异型性,为隆起性腺瘤的基本形态,其中约86.7%为腺瘤,其余为黏膜癌;Ⅲs称为小腺管型,是比正常小的隐窝集聚而成,隐窝没有分支,为凹陷型肿瘤的基本形态,此型高度异型增生的腺瘤发生的可能较高,也可见于黏膜癌(28.3%),Ⅳ型为分支及脑回样,此型隐窝为隆起性病变Ⅰp、Ⅰsp、Ⅰs多见,类似珊瑚样改变是绒毛状腺瘤特征所见,黏膜内癌可占37.2%。Ⅴ型包括ⅤA(不规则型)或ⅤN(无结构型),此型隐窝形态紊乱或结构消失,见于癌,黏膜下癌可占62.5%。Tamura等研究发现,按PitPatten分类标准对肠黏膜病变进行诊断,放大染色内镜诊断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一致性可达90%。Hurlstone等研究也发现,放大染色内镜鉴别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92%。
窄带内镜(NBI)的出现简化了染色操作。NBI借助波长分别为500nm、445nm和415nm的窄谱光源,获得240μm、200μm和170μm黏膜深度的图像,并由于血红蛋白在415nm处的很大吸收值使黏膜血管网呈现为清晰的棕色。HirataM等用NBI放大内镜和染色放大内镜做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者对PitPattern的诊断一致比例为Ⅱ型88%、Ⅲs型100%、ⅢL型98%、Ⅳ型88%、ⅤA型78%和ⅤN型100%。SuMY等分别用NBI内镜和染色内镜(0.2%IndigoCarmine)对78位患者进行检查,并对息肉进行PitPattern分型。结果显示,NBI内镜和染色内镜区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大肠息肉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相同。和染色内镜相比,NBI内镜能很好地显示黏膜血管网,病变与周围组织间的对比度更佳,有利于平坦型病变的发现及诊断,而且NBI内镜检查仅需在两种光源间进行转换,无需喷洒色素,便捷省时,并避免了色素内镜对人体潜在的危害。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直肠癌的早期检查 下一篇:直肠癌的危险信号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