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近些年为我国高发恶性病疾,其产生年龄多集中在四十五岁以后,而且年龄越大发病可能也会越大,其发病一般认为与饮食和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结肠癌转移后的护理就显得更为重要。那么结肠癌转移后该如何护理呢?
结肠癌的远处转移主要是肝脏,约50%的患者会发生术前或术后肝脏转移。资料又显示:约有30%的患者在手术前已有B超或CT无法检测的阴匿性肝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切除术是安全的,而且是目前有可能提高已经转移患者长期生存的可能的治疗方法。但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10%-20%)适合手术切除,且其中70%术后复发。
全球多个外科中心尝试肝转移灶术后复发的再行肝切除术统计表明,再次手术也是安全的,并且有着与很初手术相似的生存的可能。如何提高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手术切除的可能成为各国医学专家的研究热点。
结肠癌治疗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在结肠癌的治疗中目前仍占主导地位。治疗可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合理的应用现有治疗手段予以实施,从而提升治治疗结果果和生活质量。但除少数早期的肿瘤外,大部分病人常伴有局部或远处转移,即使完全医治性切除,也因手术无法检测微小转移灶而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因此治疗必须采取综合治疗的手段。
结肠癌术后较好,完全医治术后至少活5年以上可达50%以上,若为早期病人可达到80%以上,而晚期只有30%左右。
结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真正搞清楚,结肠癌能不能遗传,医生们的意见也不一致。
国外曾调查过某一家族,75年共有血缘亲属650人以上,其中96人为恶性肿瘤患者,多数是患结肠癌,并伴有其它器官的腺癌。还有人统计发现,结肠癌患者的同胞,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增加5倍;结肠癌的家族性因素比其它消化道癌多见。所以,有许多医生认为遗传因素与结肠癌有关。
而结肠癌患者在日常生活膳食中应注意多吃些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萝卜等绿叶蔬菜,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可刺激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从粪便当中带走致癌及有毒物质。如果结肠癌向肠腔凸起,肠腔变窄时,就要控制膳食纤维的摄入,因为摄入过多的膳食纤维会造成肠梗阻。
此时应给予易消化、细软的半流食品,如小米粥、浓藕粉汤,大米汤、粥、玉米面粥、蛋羹、豆腐脑等,这些食品能够减少对肠道的刺激,较顺利的通过肠腔、防止肠梗阻的发生。
同时专家还说结肠癌晚期的很好治疗方法仍然是手术治疗,因此结肠癌手术以后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和复查并且作好健康措施,具体治疗后的存活时间还是同个人的身体体质,以及健康环境以及手术后的放化疗有关系.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做好日常护理工作。
结肠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由多个阶段组合的系列过程。它的转移过程主要分以下几步:
首先,癌组织因其细胞间黏附分子的缺损或功能失常从原发病灶上脱落,然后通过细胞外基质酶 ( 如基质属蛋白酶等) 的降解作用,突破细胞外基质的屏障进入血管,在血液循环中,仅有少量癌细胞能逃脱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移出血管,黏附于转移器官上。然而在少数移出的癌细胞中,也只有其极小一部分可形成微转移器官上。
其次,肿瘤的发展和转移必须要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以使微转移灶在增殖过程中能获得足够的营养供给,而血管生成又受多种相关基因和细胞因子的调控,故也仅少数微转移灶可形成临床所见的转移灶。
现知结肠癌较之腹腔其他消化器官的癌肿更易发生肝转移,主要是与其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癌胚抗原 (CEA) 是结肠癌细胞分泌的膜糖蛋白,它具有促进结肠癌肝转移的功能。
首先,在癌细胞间及与细胞外基质间结合部位的 CEA 干扰了癌细胞问的黏附性,使癌细胞易于脱落。近的研究发现 CEA 作为一种黏附分子,还具有使结肠癌细胞产生同种聚集作用形成癌栓,不仅增加癌栓被靶器官微血管捕获的机会,而且提高了癌细胞抵御机体免疫活性细胞对其杀伤的能力。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结肠癌的药膳食谱 下一篇:大肠癌的常见三大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