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斗争的丰富经验的总结,
是我国优秀的科技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学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总结了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自然科学。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象经络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等为基础,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一门科学。春秋战国时期,著有《黄帝内经》一书,由《素问》、《灵枢》两个部分(各八十一篇)组成,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等,为中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基本理论——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的思想基础。阴阳和五行是自然界的根本和源泉,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包括人体)均可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按阴阳属性进行归类。凡是动的、升的、浮的、上的、外的、明的、无形的等属阳,凡是静的、降的、沉的、下的、寒的、暗的、有形的都属阴。但阴阳是相互对立和消长平衡的,即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互转化的。如,阴阳是相互对立,上与下,南与北,动与静,寒与热等,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上是对下而言,没有下,就无所谓上,外对于内而言,没有内就无所谓外,实对于虚而言,没有虚,就无所谓实,上下,内外,虚实,没有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了。阴阳又能相互转化,春夏阳,秋冬为阴,由春夏而至秋冬,即由阳转化阴的过程,由秋冬而至春夏,则是由阴转化为阳的过程。阴阳又是消和长变化的,如一天之阴阳消长变化是,夜半之后阴气渐退,阳气渐进,至中午,阳气是盛达至极点,而后阳气便开始衰退,阴气开始复升,至夜半,阴气盛到达极点,又开始衰退,如此周而复始。人体疾病过程更是如此。因此阴阳相互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过程,是完全符合人体的正常生命过程和疾病过程一样。阴阳要保持相对平衡,即阴阳平衡。而人的健康根本保证就是要“阴平阳秘”。所以根据这一原则,临床上任何治疗手段,其实质都在于改变或促进阴阳的相互转化方向,使之向有利于人体健康和解除疾病痛苦方面转化。
阴阳学说不仅认为阴阳二气是人体整个生命的根本基础,而且认为人体中的每一脏腑器官都是阴阳二气存在,这就是阴精和阳气,如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脾阴脾阳,肺阴肺阳,肾阴肾阳等。阴阳又为八纲辨证之总纲。并对药物的四气(寒热湿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以及升降浮沉亦归为阴阳二类。温热为阳,寒凉属阴,辛甘淡为阳,酸苦咸属阴。中医学认为,凡乃本的疾病之发生皆是阴阳的偏盛和偏衰之所致。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体地说,木属阳,五脏属肝,五腑属胆,五官属目,五体属于筋,五感属于怒,五液属于泪,五声属于呼,五脉属于弦。自然界的五方属东,五季属春,五气属于风,五化属于生,五色属于青,五味属于酸;火属于阳,五脏属于心,五腑属于小肠,五官属于舌,五体属于脉,五感属于喜,五液属于汗,五声属于笑,五脉属于洪。自然界的五方属于南,五季属于夏,五气属于暑,五化属于长,五色属于赤,五味属于苦;土属阴,五脏属脾,五腑属胃,五官属于口,五体属于肉,五感属于思,五液属于涎,五声属于歌,五脉属于代。自然界五方属中, 五季属长夏,五气属湿,五化属化,五色属黄,五味属甘;金属阴,五脏属肺,五腑属大肠,五官属鼻,五体属皮毛,五感属悲,五液属涕,五声属哭,五脉属浮。自然界五方属西,五季属秋,五气属燥,五化属收,五色属白,五味属辛;水属阴,五脏属肾,五腑属膀胱,五官属耳,五体属骨,五感属恐,五液属唾,五声属呻,五脉属沉。自然界五方属北,五季属寒,五化属存,五色属黑,五味属咸。
五行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就是相互资生,相互促进。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就是相互制约。五行的相生和相克,达到相对平衡状态。五行基本属性概括五脏病变,五脏之间是一个统一整体,所以任何一脏的病变,都可能影响其他一脏,即一脏病可以传至他脏。如脾(土)传肺(金)按土生金的相生规律,是“母病及子”,又如心(火)病传肝(木),按木生火的相生规律,是“子病犯母”,“母病及子”为顺生其病轻,“子病犯母”为逆其病重。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中医治疗肿瘤经验》 下一篇:《伟达慈丹治癌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