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对肿瘤的认识与发展
早期的认识
早在距今约3500多年的殷周时代,古人对肿瘤就有所发现,殷墟甲骨文上已记有“瘤”的病名。该字由“疒”及“留”组成,说明了当时对该病已有“留聚不去”的认识。这是现今发现的中医记载肿瘤较早的文献。
2000多年前的《周礼》一书中已记载与治疗肿瘤一类疾病有关的专科医生为“疡医”。“疡医掌肿疡……之齐。”肿疡包含肿瘤,说明公元前11世纪对肿瘤已有了认识。至今,日本、朝鲜仍将肿瘤称之为“肿疡”。在当时就主张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其中内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外治则用“祝药,……杀之齐”。“祝”意为用药外敷,“杀”是用药腐蚀恶肉。“祝”、“杀”都为现代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
《山海经》并非一部专门论述药物的专著,但它确实收集了许多植物、动物及矿物药,约有药物120余种。从这些药物的治病范围看,有治恶疮、瘿瘤、痈疽、噎食等从现代观点来看与肿瘤有关的疾病。这些医药成果与现代医药成果相比较不足挂齿,但用历史的眼光看,它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先河,中国医药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对世界医药学也有一定的贡献。
中医学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中所述“昔瘤”,“肠覃”,“石瘕”,“癜瘕”,“癖结”、“膈中”、“下膈”等病症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肿瘤的症状相类似,如“噎膈不通,食饮不下”类似现代医学中的食管、贲门肿瘤所造成的梗阻症状。“石瘕生于胞中,……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这石瘕的症状与子宫内的肿瘤相类似。“肠覃者……如怀子之状……按之则坚。”与腹腔内的某些肿瘤相似。这些论述为中医肿瘤病学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肿瘤成因的论述与现代医学对肿瘤病因的认识也有相似之处,如:外邪侵袭,《灵枢·九针》云:“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者也”。饮食失调,《素问·异法方宜论》云:“美其食……其病皆痈疡”。此处的痈疡,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有体表溃疡的肿瘤。情志失常,《灵枢·百病始生》云:“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
《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后世历代医家所提倡的“四诊八纲”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医对肿瘤病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源泉。在治疗上《内经》提倡的“谨守病机”,“治病求本”对于变化多端的肿瘤病的治疗有启示和指导作用。
《难经》曰:“积者,阴也……,五脏所生”。同一时期的《吕氏春秋·尽数》则认为肿瘤的成因与水土不适有关,“轻水所,多秃与瘿人。”秃指脱发,瘿人指甲状腺肿大包括甲状腺的肿瘤,又云:“大酸,大热,大怒,大忧,大湿……则生害矣。”已认识到居住环境、饮食、情绪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现代流行病学的调查已证实肿瘤的发病有地域性,某些肿瘤的发生与饮食的习惯有一定的联系。
《难经》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对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还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与预后提出了:“积者,阴也,故沉而伏,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积部,肿块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死不治。聚者,阳气也,阳伏而动,六腑所生,其始发无根本,其痛无常处,可移动,虽困可治。”
在当时的医家除了对肿瘤的成因与预后有一定的认识外,所描述的某些疾病的症状与现代肿瘤学所描述的症状也是相一致的。对常见肿瘤已有了初步的诊断概念。如“三阳结谓之膈”。“膈塞闭绝,上下不通”。与食管、贲门的肿瘤造成的梗阻相一致。“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其病难治”。与胃癌相一致。“在肠累之时,贲响腹胀……飧泄,……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这种便秘、腹泻交替出现,腹部肿块与大肠癌及其腹部转移时出现的症状相同。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疑难杂病中医治验》 下一篇:伟达“四位一体诊疗思想”治疗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