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放疗前的鼻咽癌病患,医护人员应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和卫生宣教。对初次到放疗科接受治疗的患者,我们应热情接待,主动介绍放疗科的环境、放疗机器的作用原理,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有针对性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性质、病程、预后及治疗方法等有关知识,使每个患者都能了解与健康有关的信息。定期组织患者做卫生宣教,向其介绍放疗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说明肿瘤并非“不治之症”,许多肿瘤可能经过综合治疗得到有效地控制甚至治疗。
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并通过给患者列举治疗结果较好的典型病例或动员效果显著的患者现身说法,逐步消除患者的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从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地配合治疗。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增加护患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
首先要求我们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并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 在尊重患者、同情患者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每一项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应用不同的方法,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找出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支持。
运用人性化服务,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 人性化服务要求护士具备高水平的情感能力。患者在接受放疗时会有许多的要求,如请求提前放疗、询问照射的次数、周期和费用等。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某些不便。我们应体谅他们的心情,耐心解答和解决他们的问题,同时我们应注意自己的仪表、动作、表情。
给予患者以亲切感和信任感,以饱满的情绪来感染患者,从而减少他们的精神压力。放疗过程中某些患者会出现放疗反应,如不思饮食,恶心、乏力、咽喉疼痛或因放疗引起某些部位的水肿,暂时病情加重等。需要我们经常用非语言与患者沟通,如点头、微笑、抚摸等。
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消除患者的疑虑、恐惧心理,使患者有安全感,对于放疗引起的脱发、皮肤发黑等容貌的改变,我们不表现出吃惊,要向其讲解放疗结束后这些不良反应及表现会逐渐好转和恢复,并可介绍患者戴假发,并给予适当的赞美。
在放疗过程中,可采用暗示性的语言,不断肯定放疗的治疗结果,如“你今天看起来气色很好”、“放治疗结果果真好”“其实有许多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基本没有什么不良反应”等,以此增强患者的自信,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消除或减轻放疗的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还应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以便与各类患者都能融洽交流、和谐谈心,应尽可能多抽出时间与患者聊天,谈患者感兴趣的事,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从而保证放疗的顺利进行。
对于即将完成放疗的患者,我们要了解患者的思想状态,有意识地弱化患者的病人角色,强化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在做好放疗结束后的指导同时,与患者一起憧憬重返工作岗位和建设家庭生活的美好未来,努力使患者忘记“我是一个癌症病人”,使其能以健康而轻松的心态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掌握沟通技巧是实施心理干预的关键 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由于患者受疾病和外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放疗期间容易出现抑郁、自卑、孤独、悲观的情绪。
据有关研究证明,有76%的癌症患者会出现焦虑心理,74.3%出现抑郁心理,83%出现恐惧心理,51%出现怀疑心理,10.3%出现绝望心理,5.6%出现愤怒心理。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与患者沟通时我们应主动、热情、充满信心,抓住一切时机,如患者在等待放疗时,患者在摆位时,与患者进行交谈,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情绪的变化,并给予及时恰当的指导,使患者能体会到我们的关心与关怀,从中得到鼓励、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再则要注意我们自己的语言美,言为心声,它可代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温暖他人的心灵深处。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表情,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亲切、温和客气的语言会使人感到温暖和愉快,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反之,轻蔑、粗鲁、疏远的语言使人感到受辱,加重患者的思想负担,不利于治疗或产生更严重的不良后果,使患者失去治疗信心,认为疾病已到晚期,无法医治而轻生,所以,我们应以良好的心态和责任感来护理患者,以饱满的情绪来感染患者,以坚强的意志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 温馨提示:本院案例真实有效,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
上一篇:为什么鼻咽癌偏好中国人? 下一篇:鼻咽癌的确诊依据是什么?